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资讯 >

武圣关羽一生最耀眼之战?曹魏两大名将一死一降,背后还藏一个秘密!

来源: 倔强的程序猿 时间: 2023-09-09 10:09:13

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相关资料图)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迫使曹操放弃了汉中,至此,刘备集团达到最鼎盛时期。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夺取汉中并没有改变刘备集团在三方中最弱的地位。

且不说势力最强的曹操,人家此时完全消化了北方和西凉的战果。就是孙权方面,把岭南纳入了势力范围,当初刘备辛苦打下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也落入孙权之手,江东统治的面积、人口都大大增加。反观刘备,汉中之战已经暴露出内部矛盾,马超和张飞两军配合不力,汉中之战前期,西线输的极为窝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更无从谈起。已获得的荆州部分处于曹操、孙权双方的威胁之中,且与益州之间的军事联系薄弱。总之,当时的局势其实很不乐观。如果稍微理性一点,应该巩固既有成果,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特别是荆州,更应采取守势。

但刘备集团显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就在汉中之战结束这一年,关羽发动著名的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究竟是关羽擅自发动,还是如演义所说孔明提议,关羽奉刘备之命发动,尚有诸多争议,但刘备集团主动挑起襄樊之战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先来看看襄樊之战形势图:

从图上看,关羽发动襄攀之战,向北进攻襄阳和樊城,而东就是孙权,西面与刘备统治区的腹地遥远,仅仅是离上庸、房陵较近,总体处境十分孤立。当然,在关羽的眼里,孙权集团只是“江东群鼠”,对孙刘两家早已撕破脸不管不顾,执意进攻襄阳、樊城。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吹嘘关羽一鼓作气下襄阳,曹仁被迫退守樊城。实际上,关羽从来就没有攻克过襄阳城。相反,关羽在襄樊之战正式发动前,可能花了很长时间,从当阳一线一直向北打,并且极有可能是水陆并进,推进到了襄樊地区,发动了襄樊之战。关羽后来把守荆州的兵力调来,总兵力约有5万。镇守襄阳的是太守吕常,镇守樊城的则是名将曹仁。吕常和曹仁的兵力大约各有三、四千人,自然无力抵挡关羽的大军,关羽对襄阳和樊城形成了分割包围,曹仁急忙求救,曹操命于禁、庞德率七军约三万人来救援,于是发生了著名的“水淹七军”。

襄樊之战前期,关羽在兵力上并没有优势。关羽军队要分割包围襄阳、樊城,除去这部分兵力,剩余的应该与于禁、庞德的七军相差无几。在《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被着力渲染,说关羽见襄江水势汹猛,产生了水淹七军之计。当时,骤雨数日,关羽一面收拾船筏水具,一面派人堰住各水口,待水发时,放水淹城。结果,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士兵被淹,于禁投降,庞德死战失败被生擒,宁死不屈被杀。其实,真实的襄樊之战中,关羽并没有堰住各处水口,但关羽比于禁、庞德更熟悉襄樊地区的气候、地形和河流水文条件,才得以取胜。

关羽镇守荆州多年,熟悉这里的气候。襄阳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如下图所示:

从图上看,襄阳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水淹七军的发生时间是“八月秋天”,阳历应该是9月。此时,降水总体上比7、8月减少,但是,9月时锋面雨带从最北的华北、东北南撤,长江流域开始了第二次雨季,所以一连十天阴雨也是很常见的。于禁、庞德来自北方,9月的北方,雨季结束,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这就难怪,于禁会忽视南北方气候差异,把军队驻扎在江边,结果吃了大亏。

水淹七军的发生地是汉江流域,于禁、庞德对汉江的水文特征,也明显不如关羽熟悉。汉江干流流量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5到10月为汛期。全年中最高水位与最大流量出现的时期,呈现自下游向上游逐步推迟的规律。此外,由于受到降水变率大的影响,汉江流量过程极不稳定。如碾盘山站最大月平均流量是最小月平均流量的7.6倍。该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710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29100立方米/秒,是前者的17.7倍;实测最小流量仅172立方米/秒,为实侧最大流量的1/169。另据洪水调查资料,碾盘山1935年最大洪峰流量高达579400立方米/秒,中游襄阳站为52400立方米/秒,反映出汉江洪水威胁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关羽不派人堰住水口,天然的洪水也是极其可怕的。于禁、庞德驻军低处,洪水来袭,在关羽水军攻击下自然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水淹七军最多只是一场“大捷”,事实上并没有改变整体上的被动局面。可惜的是,关羽对此浑然不觉。关羽虽借助天气,破了于禁、庞德的七军,但始终没有拿下襄阳和樊城。一方面说明襄阳、樊城城池坚固,曹军防守顽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关羽其实没有太多攻城的手段,且军队早已疲惫不堪。但关羽早已因为眼前的胜利内心膨胀到极点,仍然不顾一切地全面进攻。所以,等徐晃的三万救兵赶到时,即使吕蒙不袭夺荆州,关羽失败的命运也早已注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