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书院:活态赓续“关学”文脉
在古都西安明城墙的永宁门内,一条约3米宽的石板路自西向东延展而去。数百米长的道路两旁,满是名人故居、文玩商店、书斋画廊和文创铺子。游客们身着汉服、手持团扇,来到这书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游览、打卡。很多人无意间错过的道路北侧一处清幽深院,其实就是给予此地以名号的陕西省文保单位——关中书院。
走进关中书院,街道上熙攘的叫卖声和嬉闹声旋即变为阵阵蝉鸣。两侧有着几百年树龄的古槐、皂荚,拥出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伸向孔子立像及其身后的“允执堂”。作为由宋代鸿儒张载所创立的关学思想的传承地和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弦歌不绝,至今依旧承载着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承的使命,以活态赓续历史文脉,续写文明复兴新篇章。
“横渠四句”穿越而来
【资料图】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两段名句一起出现在关中书院第二进院的门庭上。“关学‘敦本、尚实、求真、践履’的思想精髓,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同时塑造了陕西学人以人为本、为民请命的情怀与气节。”站在关中书院创始院长冯从吾的画像前,现任关中书院院长张天社说。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御史冯从吾疏忤神宗罢官归里后,与友人在西安府的宝庆寺开筵讲学。“冯从吾作为东林党人,因仗义执言不见容于朝廷,在回乡后因负有盛名而为关中学子推崇。”张天社说,“他一方面传播张载关学理论,一方面鼓励学生入仕报国,渐成区域士林领袖。”
随着弟子日众,寺地日显狭隘。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陕西布政使汪可受在宝庆寺东侧辟出一地命名为关中书院,聘冯从吾为山长,并建讲堂六楹,题名“允执堂”。正是在这间讲堂中,冯从吾十多年间培养出5000多名关学弟子,令张载学说开枝散叶、“横渠四句”发扬光大。在明清鼎革之际,关中书院虽遭流民破坏,但在康乾年间不断修缮,面积也拓展到最大时的60余亩,是如今的两倍多。
“尽管周边还建有府学与县学,但在清代,关中书院仍然是当之无愧的陕西最高学府。随着附近张载曾经讲学的正学书院并入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正式成为关学正脉。”张天社说。
西安书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关中书院牌坊(郑昕 摄)
至清末科举制走入末路,关中书院于1903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学堂,首任总教习正是最后一位关学传人牛兆濂。此后的百年历程,关中书院几经更名,却从未迁址、更未改其文教场所的身份。2009年,在此办学的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成为这所本科院校的一个校区。
张天社表示:“说关中书院是座‘活着的书院’毫不夸张,在过去400多年里,这里从未中断过办学,以关学精神为核弘道济民的理念历久弥新。”
文教旅三方同受益
炎炎夏日,在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的校园内,仍有不少学生放弃暑假全力追逐着梦想。正在一间教室里挥毫的大三学生刘正傲屏气凝神,不一会儿就写成一纸气韵连贯的《新恩帖》。作为西安文理学院书法专业学生,他正全力备战考研,希望进入自己心仪的院校继续深造。
“目前关中书院这座校区有书法、历史、学前师范等专业的670多名学生就读。”张天社说,如此安排得益于书院优越的地理位置。“学书法的孩子可以在书院门近距离观摩书画名家创作,历史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时常参观附近的古迹并与同行专家交流。”
除了日常教学,关中书院在充分研究并经过文物部门批准后,今年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目前我们采取的是现场登记取票的形式,在工作日每天下午开放200个名额、节假日全天分两个时段开放400个名额。”负责发放门票的工作人员呼世宽告诉半月谈记者,“暑期以来,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没领到票而遗憾不已的游客。”
为了确保学生和游客互不干扰,学院邀请书法专业师生挥笔写下“学子静读修思之所,游人访客驻足勿扰”字牌,放置在教学和生活区的院落门口,把中轴线上的精华“让景”于广大游人。
除了游览古色古香的庭院,人们也能在书院近距离感知非遗的匠心。借助近年来的研学热,书院内组织了十多种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展示,让学生、市民和游客亲身体验射箭、书法等传统技艺,观看茶艺、鼓乐和皮影戏演出。“这段时间的研学团络绎不绝,尤其是青少年对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形式特别喜爱。”张天社表示,“教育、文化和旅游三方面在书院中形成了和谐共生。”
守正创新交相辉映
作为关中书院标志性建筑的允执堂,“允执”即借“关中”之“中”字来阐述《尚书》里“允执厥中”之奥,强调言行举止恪守中正之道。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学堂名号道出了此地历经400余年不衰的根源。
在晚清近代的历史沉浮中,关中书院亦成为播撒新思想与革命火种的重镇,在开启民智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关中书院在清代走出了爱国名相王鼎,民国时期的‘关中三杰’于右任、李仪祉和张季鸾均在此留下过求学经历。尽管时代背景不尽相同,但书院的学规、学约和学诫深深影响了每名学子,他们无不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也无不是张载在《西铭》中所云‘民胞物与’的正道实践者。”张天社说。
作为关中书院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委员会的执行副主委,张天社如今的职责除了教学和管理,还承担着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我们在竖排版、繁体字的《陕西文献集成》中寻找与关中书院、关学思想有关的记录,从经典中汲取智慧。这不仅是对关中书院的一次再梳理,对于西安文理学院未来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也具有现实意义。”他说。
西安文理学院学生刘正傲正在练习书法(郑昕 摄)
而在青年一代眼里,关中书院早已随社交媒体的传播“出圈”。“我们把产品发到网上后,每天都有一两百人来店里盖章,印章隔两天就要换一次墨水。”在院外一家文创店工作的西安文理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吴湘玲告诉半月谈记者,图案精巧的“允执堂”“精一堂”等印章出自她和同学的设计手笔,店里的数百种商品中超过一半都是西安文理学院学生的创意。
对此,张天社深感欣慰,他向半月谈记者吟出一首张载的诗:“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关中书院的历史虽不及四大书院悠久,但它同样是传承华夏文脉的重镇,并且依托高等院校在当代仍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而这是许多古老书院所不具备的。”西安文理学院副院长刘明利表示,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教育、文物、旅游等部门的合作,深入挖掘、整理关中书院及其学人历史,提炼关学精髓,注重立德树人,让关中书院成为活态传承中华文脉、助力文明复兴进程的“大学校”。(半月谈记者 郑昕 郑雪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