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囚发配千里,官差们抢着押送有何原因?-观察
(资料图)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建立之后,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设立律法,颁布法律。而且法律自古至今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没有任何人能够例外。正因如此,在古代没有人道意识的时候,出现了许多残忍的刑法,比如影视剧中常见的“五马分尸”等等。但是相比于这种给肉体造成极大伤害的刑罚,流放就相对温和得多了,毕竟不会直接对犯人的肉体造成伤害。
在隋朝时,我国封建王朝正式在立法层面确立了“笞、杖、徒、流、死”五大类刑罚。这里的“流”便是指流放,我国最早关于名人的流放记录,可以追溯到唐尧流放共公,地点则位于今天的北京一带。
在封建社会,女人讲究“三从四德”,她们一般很少外出,也不能出仕为官,所以历史上真正犯罪的女人极少。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些女子会被发配到边疆?根据史料记载,女犯人被流放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因家人牵连而被流放,比如一位官员犯了贪污、渎职等严重的罪行,皇帝会将官员处死以儆效尤,而他的妻女虽然死罪可免,但一般会被发配流放边疆。
第二、女人生活不检点,因私通、失节等罪行被流放。流放虽然免去一死,但其实对犯人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更加摧残。因为流放的目的地都是荒凉的边疆地区,路途遥远,很多犯人都熬不到终点就死在了路上。即便到达流放地,等待他们的也是成为奴隶或苦工,要每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既然有人被流放,那就一定要有官差负责押送他们前往目的地。按理来说,押送被流放的犯人应该是一件苦差事,应该不会有人愿意去做,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古代押送女犯人其实是件挺受欢迎的事,可算是个肥差,有很多衙役都会争着去做,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证明,古代衙役不被编排到官员队伍里,他们只能被视为吏。例如,清朝的官职分为九品十八级,衙役则属于不入流的一类,不入流可谓是小到极点了。尽管服从县太爷的差遣,但不属于县太爷的嫡系部下,意指就算县太爷升迁,他们还是原来的位置。一个地方的大多数衙役是当地人。
他们为县太爷提供服务,并且吃的也是县太爷的薪水。另一方面,对于被流放的囚犯,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他们送往目的地,沿途的安排都是自己做主的。除了工作相对自由之外,还有另一个更现实的原因。县太爷给的薪水通常不高,毕竟要自掏腰包,衙役们如果仅凭这点薪水,勉强只能养家糊口。
尽管衙役这个职业也是维持封建统治和地方行政管理的工具,不过利用这一行谋生的普遍也是没什么权势的百姓。这些人理所当然的要赚钱养家糊口。在有丰厚的银两之下,就算押送犯人非常艰辛,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如果是一个女囚犯,她的家人通常会投入更多的银两,以确保她各种方面的安全。当然,在古代,流放的女囚犯数量非常少,但是衙役却抢着去押送,其中的原因也的确很现实,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金钱。
结语
流放发配的刑罚发展到现在,也早就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不过它所留下的一些经验教训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残酷的刑罚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警醒自身,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要随意去挑战法律的底线。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