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世界滚动
三江源流水潺潺,昆仑山白雪皑皑,青海湖碧波荡漾,祁连山生灵悠然……每每提及青海,一幅幅生态画卷如电影般一帧帧从眼前拂过,这是青海的骄傲与自豪。
青海生态地位突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生态文明建设交出新答卷,生态青海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区域生态功能不断优化,水源涵养地作用更加凸显,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
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终点,青海的生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中华民族未来。青海必须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责任,始终坚定自觉地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肩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使命。
坚定不移建好国家公园示范省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面积高达19.07万平方公里。
青海牢记国家使命,履行“源头责任”,积极探索实践,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青海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相对于三江源和祁连山,青海湖独特的自然资源造就了独特的生态功能,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
佳讯不断,2022年上半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青海从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设立省份之一,从首个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成为目前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了青海的新“标签”。
青海将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群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启动实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祁连山国家公园加快智慧感知系统建设,加大执法监督管控力度,提高科研监测能力,加快生态文化成果输出。
青海湖国家公园推进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推动本底调查和管理体制建设,科学划定边界和保护分区。
昆仑山国家公园将全面启动创建前期工作,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社会影响评价、范围及分区论证等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青海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中,积极开展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自然资源经营管理、现代化社区建设试点,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形态,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丰硕成果。
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2022年底,“镜头中的国家公园”摄影大赛活动评选结果公布,祁连山国家公园签约摄影师杨金花作品《鸟瞰翡翠湖》荣获二等奖,签约摄影师马海青作品《水上沙漠》荣获优秀奖。
这些年,青海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领域频频获奖,出自农牧民之手的生态摄影展也在国内多地举办。这说明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生态管护员可以在巡护途中拍摄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从一个侧面印证: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
牧民拍摄的是动物,展示的是生态,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履行源头责任,体现干流担当,作出江源贡献。
青海筑牢“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和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推进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天然林资源保护、草原治理、荒漠化治理,林草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数据说明成绩,青海十年来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71.1万公顷,完成防沙治沙89.13万公顷,全省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至57.8%。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显示,青海湿地面积510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1.86%,面积居全国第一。
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资源保护,青海推广“人防”+“技防”+“物防”,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青海林草资源越管越多、越管越严、越管越好。
青海也将进一步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实施《青海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推动形成“大绿化”“大生态”格局。
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2年,青海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蓝天碧水保卫战百日攻坚行动,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4%。
这些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大气、水、土壤“十条”措施,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常态。
2019年、2021年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青海名列“优秀”,西宁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2013年的20.8%提高到90%,海东市从无到目前的86%;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纳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水污染防治由湟水流域向长江、黄河干流和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拓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地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目标;西宁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目标。
此外,统筹推进燃煤、移动源、大气面源污染治理,淘汰燃煤小锅炉363.78蒸吨,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散煤1.3万户,淘汰高排放老旧车5287辆。
系统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安排中央及省级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0.59亿元,在黄河、长江、澜沧江、湟水河及青海湖流域实施38个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着眼生态环境保护,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6.3%,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断面年均水质稳定保持Ⅲ类,西宁市、海东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分别达到95%、90%,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实现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力争实现州府所在地“无废城市”建设全覆盖。
莽莽昆仑、浩浩江源滋养华夏神州生生不息,今天的青海,生态保护持续发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记者张多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