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全球连线 | 读古籍知中国的巴西汉学家
新华社巴西利亚9月1日电 夜已深,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轻轻地合上电脑,案头是已被翻旧的《孙子兵法》和《呐喊》。预计明年,这两本书的葡文版将出现在巴西的书店里。
多年来,西内迪诺研读并翻译了多本中国古典文献。在被中华文化魅力深深吸引的同时,他也益发体会到“和合”理念等中国传统智慧的博大深邃。
与中国结缘:从一堂地理课开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孩提时的西内迪诺第一次知道中国是在地理课上,下课后他们总喜欢做这样的小游戏——趴在地上,用耳朵靠近地面,试着去听地球另一边的中国人在聊什么。这是西内迪诺与中国结缘的最初印象。那时,小西内迪诺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父亲给他购买的世界万国丛书里《中国卷》的知识。
2003年,中国学者胡续冬赴巴西利亚访学,这让曾经陆续接触过十几门外语的西内迪诺深受影响,从此他才真正跨入了学习中文及中华文化的大门。正是在胡续冬的建议下,西内迪诺拥有了一个自己特别珍爱的中文名字——沈友友。从此,几乎在所有场合,他都坚持使用沈友友这个名字。
2004年,西内迪诺(右)和胡续冬(左)在巴西利亚合影。(受访者提供)
2005年,西内迪诺来到中国,并在巴西驻中国使馆工作了近8年时间。如今的西内迪诺,在澳门特区安了家,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
读懂古汉语:得下更多工夫
随着学习的深入,西内迪诺的兴趣点逐渐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仅掌握现代汉语远远不够,西内迪诺坦言,读懂这些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汉语得下更多的工夫。
“学中文难,而学习古文则是难上加难。古文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规律,词汇也非常丰富。”西内迪诺说,“学习古文主要靠积累。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通读了汉字古音手册,细读了《古文观止》,翻阅了《十三经注疏》。”
视频截图
从2012年起,西内迪诺陆续翻译出版了《论语》《道德经》《南华真经》等专著,目前还在筹划出版《孙子兵法》和《呐喊》的葡文译本。2018年,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中葡文学翻译奖”,西内迪诺的译作《论语》获中译葡奖项第一名。
推广现代文学:葡文的中国文学作品太少
研习古文的同时,西内迪诺也并未减少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播。近两年来,他力图促成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与巴西的出版社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经典系列的翻译工作。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学习中国历史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西内迪诺说,“从中文直译成葡文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因此,西内迪诺和他的朋友们希望在葡语国家出版一套系列丛书,反映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时期的中国文学演变。
2021年9月,西内迪诺(左)和周令飞(右)在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合影。(受访者提供)
“去年,我拜会了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与他探讨了怎样向巴西等葡语国家读者介绍鲁迅的问题。”西内迪诺高兴地说,这次交流让他萌生了把《呐喊》首次翻译成葡文的想法。目前,这个项目正在进行,葡语版《呐喊》有望于2023年在巴西出版。
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
通过长期的研究,西内迪诺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为其所展现的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内迪诺常常会与人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由各流派久经碰撞融合形成的“和合”思想对了解和应对当前全球形势显得更具时代意义和参考价值。
视频截图
西内迪诺表示,“和合”思想内涵丰富,强调了和谐与融合,也让他看到了其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天下万邦和谐共生、和平相处、合作发展的理想。
西内迪诺引用《道德经》解释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代表了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而这种智慧,能给置身全球大变局之下的世界各国提供借鉴思路。”(策划:冯俊扬、薛颖;监制:赵晖、闫珺岩;记者:卞卓丹、陈瑶;剪辑:孙硕;编辑:赵晖、李家瑞、钱泳文)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