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7周年 拱墅“大运河朋友圈”壮大了
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联盟成立
运河大剧院
如梦上塘夜游项目
大运河亚运公园乒乓球馆
千年运河牵手繁华武林
杭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双世遗”的城市之一,其中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便是大运河。古时,杭州因运河漕运而兴,如今又因“世遗”享誉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曾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如何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如何从流淌着的遗产中挖掘活的历史?
6月22日上午,在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7周年的日子里,由拱墅区委区政府、浙大城市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论坛在拱宸桥畔隆重开幕。该论坛以“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为主题,广邀来自大运河沿岸六省二市18个区县的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200余人,聚合力、谋发展、观实绩,共同探讨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发,推动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聚合力:运河沿岸6省2市“结盟”
因河而兴,串珠成链。
中国大运河在地图上呈“人”字形,一撇到杭州,一捺到北京,串联起沿岸6省2市,总行程近2000公里,催生了一批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沿岸城市,如同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大运河畔。
开幕式上,在第一届论坛成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区县合作杭州共识》的基础上,杭州市拱墅区作为主办方和发起人,携手沿岸区县进一步发起成立首个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联盟——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西青区、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等沿岸区县代表加入了联盟,壮大了“朋友圈”。“成立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联盟,旨在为运河沿岸各区县搭建更好的交流合作平台,一起为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注入新动力,共同打造好‘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开幕式上,拱墅区委书记陈瑾说。
据悉,合作联盟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合开展研究、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创合作共赢新模式。
谋发展:60位运河“大咖”开启头脑风暴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
该论坛立足跨区域区县合作,既是拱墅区提升“运河南端是拱墅,运河文化看拱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项举措,也是拱墅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区建设工作中的一桩盛事。
当日,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高峰论坛正式举行,大运河研究专家学者以及沿岸区县的领导60余人参加。来自天津、江苏、安徽等区县代表以及相关运河研究专家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大运河沿岸区县运河保护与开发实践、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主题阐述了各地的研究、实践和经验分享。“运河沿岸城市可以联合开展旅游合作、企业合作、学术研究等,比如运河沿岸的杭州、扬州等地可以互通水上旅游,沿岸城市环保企业可以联合开展运河水质提升等。”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黄杰说。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新拱墅运河题材系列作品展。其中,国画长卷“千年运河·繁华武林”特别引人注目,整幅长卷书画相称,淡墨烘染,突显出古运河边新拱墅历史沉淀与繁华都市相交融的独特韵味。
观实绩:拱墅交出运河沿岸名区建设“新答卷”
坊间有言:“无拱墅,不运河”。
今年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元年”,拱墅区深入挖掘“千年运河、繁华武林”的文化底蕴,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标志性工程,创新大运河文化标志性品牌,向世界展示新拱墅拥河发展的新成果。
在拱墅119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大运河及其支流共88条170余公里河道纵横交错、密布成网。这里集中着杭州运河文化最精华的遗产,全境拥有各类博物馆20余座,工业遗产21处,历史风貌街区5条,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这里串联着杭州运河两岸最繁荣的区域,武林商圈、大运河中央商务区、延安路国际商业大街、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尽显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
运河文化来源于百姓,更应造福人民。
拱墅全力打造“全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春走大运、夏品民俗、秋逛庙会、冬赏花灯的“四季歌”方兴未艾,大运河国际诗歌节、戏曲节、钢琴节等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星罗棋布于大运河畔的文化项目更是熠熠生辉——大运河中央公园项目已竣工投用,位于核心区域的运河大剧院刚刚开门迎客,在大运河畔奏响美妙音符;大运河亚运公园和电竞馆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将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上演“玉琮”里乒乓响、“油纸伞”下挥球棒、“星际旋涡”内终极竞技的体育盛宴;被称为“天空之城”的武林美术馆项目将成为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文化综合体。
大运河畔一年四季繁花似锦、好戏连台,拱墅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大运河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
专家发言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 王艳
大运河兼有遗迹考古、历史文化、水文环境等多维度价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从立体发展、立体建设、立体利用三个维度入手。
立体发展的原则是要统筹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关系,其中保护是基础,传承是途径,利用是衍生。大运河开发不能过度追求建设效率、经济效益、求新求异,而要在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传承与利用。
立体建设的内容体现为运河资源开发的多元性,既指运河资源本身丰富多样,又指对运河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性。例如杭州针对运河古镇资源打造了塘栖小镇、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手工艺活态馆展示非遗手工艺等。
运河流经我国 8 个省(市),需要从全域视角策划运河建设方案,突出共性、兼顾个性,赋予大运河“纵横南北”、“通江达海”、“流动的文化”等内涵。运河流动不分昼夜,需要针对性开发运河夜游项目。
山东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 胡梦飞
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和策略主要有: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成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二是创新传承利用模式,依托运河文化博物馆、纪念馆、资料馆等文博设施,培育特色文物旅游项目和文化遗产研学旅游产品,发展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数字创意、数字艺术、在线视听等特色文化产业。三是成立专门智库,集中高校与科研机构力量组建专门智库或研究中心,为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参谋和政策咨询。四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旅游数字云平台,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实施大运河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文化古迹遗迹活态展示工程。五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建立会商合作及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整体保护、统一利用、共同推进”的管理运行模式。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发展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 黄杰
作为中国大运河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江浙段,江浙两省应当继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谋划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浙段)面对的是人类活动最活跃、人口分布最密集、生产生活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不同级别的行政区、不同职能的部门,使建设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现阶段亟待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研究,同时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新型管理体制。
下阶段,根据国家印发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需要研究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细化定位和保护传承、研究挖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五大重点基础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特别要重视建立健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开发投入的社会参与机制和融资平台,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大运河文旅产业,实现投入多元化制度和风险共担机制。(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