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趁机灭亡赵国?只因此人一席话挽救了赵国!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拔赵国上党郡,一举歼灭赵国青壮兵卒45万,随后,秦国兵分三路向赵国进发:一路由王龁率领进军皮牢,另外一路由司马梗发兵太原,第三路则由白起亲自统帅,剑指赵国都城邯郸,秦国虎狼之师倾巢而出,大军压境,战争的阴霾笼罩在早已元气大伤的邯郸城头,赵国亡国之祸旋即将至。
此时,赵国上下全体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中,赵孝成王为挽救濒于危亡的赵国,与其叔平原君赵胜议定:由平原君出面,让其小舅子信陵君发魏兵救赵,信陵君觐见魏王后,陈述了赵灭魏险唇亡齿寒的关系后,魏安釐王派晋鄙率军十万前往救赵。
但此时,秦昭襄王早已放出狠话:谁敢救赵,当灭其国!魏王震恐,于是暗中下令让晋鄙行至邺城隔岸观火。
(资料图片)
伴随着秦国一路猛虎下山般地攻势,赵国皮牢、太原两座重镇相继失陷,赵国门户洞开,邯郸城在白起大军疯狂的进行下摇摇欲坠。 忧心如焚的赵孝成王雪片般的求援信件一道道向信陵君袭来,此时的信陵君明白,事态已经发展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援兵一日未到,赵国随时都有可能灰飞烟灭,成为秦国手心的囊中之物,到那时魏国必然也会成为秦国刀板上的鱼肉了。
为了挽狂澜于既倒,信陵君在门客侯嬴的指点下,采取了窃虎符、杀晋鄙的方式,调动了十万大军火速奔赴邯郸前线。
而此时,夜不能寐、如坐针毡的除了赵孝成王外,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韩桓惠王同样也难以辗转反则,因为在长平之战的前两年,秦国发兵攻占野王,绝韩上党郡与都新郑间的通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遂将上党私相授受赠与赵国。 正是由于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才招致秦赵长平之战,活埋赵国45万降卒的历史惨剧。
长平之战爆发后,韩国也可谓是如芒在背,虽然韩国早已言明献上党郡于秦,但人算不如天算,上党郡守冯亭的这一“抗旨不遵”直接招致秦赵喋血“火拼”。 冯亭的这一举动,直接让韩国陷入了“失信于秦”的尴尬窘地,韩国君臣明白:待秦赵之间完成“火并”后,下一个就该轮到自己了。
长平之战后,秦国虎狼之师在白起的统帅下势如破竹大有扫荡群雄、一统天下的势头,韩国君臣察觉于此莫不胆战心惊,唯恐步赵国后尘。 在这种情况下,韩、赵两国联合派出纵横家苏秦族弟苏代携带重金出使秦国。
苏代来到秦国后见到了秦相范雎,他开门见山地对范雎讲道:“白起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为秦国拔城七十余座,倘若赵国灭亡,届时白起必位列三公,地位必然不在您之下,而相帮您甘愿屈居人下吗?”。
苏代的一席话不拖泥带水,直戳范雎独揽权力的要害,秦相范雎半晌沉默不语。
几天之后,范雎以秦军疲惫,劳师远征,且久攻不下等为由向秦昭襄王请求罢兵回秦,秦昭襄王见旷日持久的伐赵之战不仅没能灭亡赵国,反倒招致各路援军向赵国集结,遂下旨白起班师回朝。 正当白起统帅的秦军与赵、魏联军酣战不休即将破城之际,一纸诏令让白起仰天长叹“秦灭赵国,错失良机也!”。
秦将白起因为秦昭襄王的一道“金牌”愤然之下,不得不班师回朝,但自此也与范雎结下了不同戴天的仇恨。
赵国则在魏国援军和外交家苏代的斡旋、挑唆之下而得以保存国祚。 然而,事态正如白起所预料的那般,当赵国许诺以割让六座城池为代价换取秦国撤兵后,赵国自毁盟约,秦国于当年九月再次发兵攻赵,却再也没有拿下都城邯郸。
倘若秦昭襄王没有听信范雎的谗言而让白起一鼓作气拿下邯郸,赵国灭亡必成定局。但历史不容假设,小人物的出场也许能改变历史短暂的走向,但终究无法挽回秦灭六国,赵国38年后覆亡的历史宿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