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热点 >

快报:赢得生前身后名,古人一生的是非功过,如何用“谥号”来概括?

来源: 刘明毅 时间: 2023-03-31 11:33:23

现在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老喜欢给人贴标签了,他们把用户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活动轨迹、购物习惯、支付方式、消费额度等等信息纳入所谓的AI大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定义各种不同的标签以区分不同的用户群,并美其名曰"用户画像"。


(资料图)

以便在运营产品时可以做出精准的定位推送。那么在信息欠发达的古代,

有没有类似用户画像来描述人的工具呢

?答案是"有"。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叫"谥号"的东西就是专门描述人的,但它评判的不是商业价值,而是这个人一生的是非功过。

谥号探源

1.何为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古代统治阶级根据特定的逝者生前事迹和相关的谥号所拟定的一个称号。像我们所熟悉的诸葛亮,谥号为"忠武";范仲淹和曾国藩死后同谥为"文正";刘邦被称为"高皇帝","高"就是他的谥号。据考证谥号从西周始到清末已经在中国存在了近三千年。

古人常说的盖棺定论,就是指的谥号

2.什么人能拥有谥号

那么什么人能有才能拥有谥号呢?首先得是死人。《礼记·檀弓》有记:"死谥,周道也。"其次是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才配享有。这个历朝不尽相同。在周代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及其夫人可得谥号。而汉代则是侯爵及以上地位的人可得谥号。到了唐代在职官员需三品及以上,非在职官员需二品及以上才能获谥号。

上述这些都是官谥,民间也有私谥的。自周末起,有名望的学者、文人、隐士和士大夫死后,由其门生、亲戚及故人为之定义议。《列女传·柳下惠妻》:"柳下既死,门人将谥之。妻曰:"将谥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总之有谥号的人,绝对不是一般人。

谥号的功用

1.妙用之一避讳

谥号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首先是避讳以免后世直呼其名,表示尊敬。《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对于中国人来说,死者为大的观念一直存在,生前受到尊敬的人死后还要更加尊崇。另外为了避免在世的尊者和过世的尊长在称谓上产生混淆,则需要有一种能死者专属的称谓形式。

谥号大约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

2.妙用之二显世扬名

生前拥有权势的人,死后又如何能一如既往地受到后人敬仰呢?谥号的产生,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谥号的获得门槛颇高,一旦拥有,光环依旧。《礼记·表记》有记:"先王谥号以尊名。"。由于这种称谓对维护皇权有着正面的影响,彰显逝者身份地位,也无怪乎历朝历代都推崇谥号制度了。

3.妙用之三明辨是非善恶

谥号按其性质分三种,褒谥、贬谥和平谥。褒谥主赞颂功德,如:文、武、庄、穆等。贬谥主批判过失,如:炀、厉、荒、幽、灵等。平谥则为中性,有些怜悯悼念之意。如:愍、怀、思、哀等。也就是说,谥号从它诞生开始便具备了评判的功能。古人对自己百年之后获得怎样的谥号还是非常重视的。毕竟这事关乎千秋万代的名声问题。惩恶扬善以警醒后人。

古人的功过评判神器

1.谥号的拟定过程

谥号是如何拟定的呢?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法则。在唐代谥号拟订分为百官议谥,撰写谥仪、谥册、谥宝,最后就是要到南郊请谥。发展到宋代的时候,

给谥的流程为先请谥,然后议谥

,再到定谥,最后赐谥或者驳谥。

到了明清,官员谥号由礼部讨论确定。对于重要人物的谥号,尤其像先帝的谥号需部议后拟订几个号供皇帝御批,然后才能最终确定布告天下。总之谥号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根据相关的谥法,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几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不论哪朝哪代,谥号都不是随便定的,都要遵循一套严格的流程和准则。

2.谥号的变更

谥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凡有通过不当手段影响谥号议定的结果之情况,后世一旦拨乱反正,不当或谥号者往往会被夺谥,改谥。而含冤者会获得追谥或加谥。譬如像关公,孔夫子等人,他们的褒谥在逐朝递增。而秦桧病逝,宋高宗给他追封王爵并谥为"忠献"。到了开禧二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可见谥号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以用来考证谥号主人的过往行为。

3.满满的信息量

翻开谥法丛书,里头信息还真不少《逸周书·谥法解》中对"明"这个谥号的注解就有:"照临四方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昭晰群性曰明"共160字之多。同样对"荒"这个谥号也有类似方式的定义"凶年无谷曰荒。

不务耕稼;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好乐怠政曰荒。" 不论功德描述也好,过失评判也罢都有这么一长串的信息在里头,对于惜字如金的古代很是难得。谥号初期仅为一字到两字,到后来用到二十余字。若将这些谥文注解展开,这得包含多少信息。而且谥号代代相传,不比金石铭文容易损毁。对于研究历史人物来说,是一份不错的素材。

4.简约的浓缩

用一个字概括,简单明了

。让人一看到谥号,即使不熟知主人公生前过往,也能对其过往品行有了一个概貌性的了解。真可谓是能高度概括历史人物的生平。另外,逝者谥号都是给后人使用,无论是著书立传还是要撰写公文都少不了要提及前人的,提到前人又难免要介绍一番。如果所提及的这个人是有谥号的,就可以免去许多拖沓冗长的注解。

又如是要对人物进行评判时,也是可以从谥号入手的。无论是正面评论,还是反驳翻案,谥号都能成为一块敲门砖。在中国言简意赅是历代的行文风尚,作为仪式感庄重定谥也不例外。

5.官宣标签

按照今天的说法,谥号是一张个人标签,而且是官宣版的,极具权威性。因此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后人用来做佐证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周幽王姬宫绰,在位时不问政事,任用奸佞小人,盘剥百姓,还废嫡立庶破坏礼法,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坏事基本上他都有份。到最后把西周基业葬送。

死后被谥为"幽",《逸周书·谥法解》中对"幽"这个谥号的注解为有:"壅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销位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再对照这位周天子的行径看看,是不是觉得还比较吻合呢?

6.道德审判

从汉代复谥以来,两汉的谥议就坚持排除客观环境因素实行据行给谥的原则。谥号既然有褒贬的评判,对于后人则是一个警示或者说为后人立下了一条道德标杆。看着前人的谥号,想象自己的将来,以此规范其的言行。

无论是为帝为王,为官为妃,无人不想流芳百世,而最怕史官刀笔戳脊梁骨。因此,谥号在维护皇权,教化基层,惩戒官员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如北宋范仲淹,自为官始便潜心为政,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获谥"文正"可谓实至名归。文正"一谥很受后世为官者争相追捧

7.局限

当然仅仅通过谥号进行评判人的功过得失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在定谥的过程中难免会加入诸如个人的感情色彩因素,部分的美化或者掩饰的可能。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其中恶谥者寥寥可数,难道说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勤政开明么?也不见得,大概是做儿子的要给老子留点颜面,改朝换代的要给前朝遗民进行安抚的缘故吧。

北宋时有明文规定不议恶谥,最多就是驳谥、不谥。到明朝时,臣子和诸侯王的恶谥也变得极少。整个明朝除国初时的鲁荒王之外,文武大臣和诸王再无恶谥。而清朝则无一恶谥。如此看来,单凭谥号断人功过,还是有点片面的。

结语

综上所述谥号与生俱来就有评判人功绩褒贬的作用。加上谥号易于被后人记载,且它的释义有特定的谥法注解,能让后人清晰地解读,避免因时代变迁带来的误解和歧义。再者获取谥号的评审需要通过一个严谨的流程,使得谥号与谥号主生平事迹能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应对,具有权威性。这些都是从谥号评价古人功过得失非常有利的方面。

同时判定一个人的功过得失,除了从谥号快速入手外,还应该综合考评关联的、确凿的史料,考虑当时历史背景、风俗人情,再做出科学的评价。这样才能接近真实的人物,考评历史真相。

参考文献

1.《逸周书·谥法解》

2.《汉代谥法研究》

3.《唐代皇帝谥号制度研究》

4.《汉晋迄明谥汇考》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