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热点 >

明朝一对爷孙皇帝接连怠政,原因何在?繁琐制度令人头疼-天天观热点

来源: 史海无涯 时间: 2023-03-07 12:41:27

全文共1860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我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这种社会体系以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力来构建基础,土地、经济等各大命脉皆被封建主牢牢握在手中。而封建主之上又有君主,二者互相牵制。


(资料图片)

但绝大多数下君主都有绝对的话语权。金字塔式的森严等级管理限制了农民的出路,生活贫困,没有政治权利。与农民相比,君主的待遇与地位简直云泥之别。

通常情况下,君主是一个国家地位最高的人,任何决策和政治都需要以君主为中心。国家能否正常运作,能否维持长治久安的状态,都要看君主的能力与才智。

明君兢兢业业理政,在位时国泰民安,自能流芳百世,可也有高居皇位仍不思进取的不负责任的皇帝。怠政的皇帝不少,较为出名的就很容易想到明朝的万历皇帝,严重怠政的行为长达20年,他在位也不过才48年。

不仅不接见大臣,还不及时处理大臣的奏疏,尤其是后期时,理政效率明显降低。而万历皇帝怠政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身体不适。确实有过因病无法处理朝政而传谕辅臣的情况,但他贪图安逸,小病大养、无病也养。

无独有偶,明朝的嘉靖皇帝同样是怠政的“一把手”,而且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长时间不上朝的皇帝。24年里只见过三次朝臣,其他时间都不上朝,创造了皇帝不上朝的历史,他的孙子万历简直跟他如出一辙。

可同样都是君王不早朝,史书上对二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提起怠政的皇帝,人们也总是第一个想到万历。嘉靖上位时并不顺利,大臣们觉得他不是正统皇家血脉,心里一直很别扭。

如果不改变大臣对自己的看法,以后的执政势必不会顺利,他这才决定不上朝,以此来和大臣们进行对抗,逼迫大臣承认自己的地位。而万历在位时,党争不断且更加严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万历逐渐对这种暗流涌动感到心灰意冷。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原因外,很多人觉得导致两位皇帝怠政的内在原因与明朝的朝会制度有关。过于繁琐的条例错综复杂,限制了皇帝的行为举止,但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折磨。

主要有三种:

一、大朝

大朝是礼节性的朝会,在每年的冬至以及万寿节等重大节日里举办的朝会。不过并不是要皇帝和文武百官上朝理政,重大节日里各大官员会进宫朝拜皇帝,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皇室的美好祝福。

不仅如此,与国家外交甚好的藩属国,也会在这些重大节日里派遣使者参加大朝,献上对皇室的友好祝贺。

二、朔望朝

朔望朝也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每月的初一或者十五,也就是每个月的朔日和望日里,文武百官皆需身穿公服向皇帝行礼。但是与其他的朝会不同,参加朔望朝的官员范围更大了,凡在国都里的九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去朝见皇帝。

三、常朝

常朝里包括了朔望朝,还有日朝,是明朝经常性的朝会。按照明朝的律例,皇帝每天都要举行早朝,大多在皇宫右顺门内便殿举行。

为了约束官员的行为,朱元璋对朝会制定了一套相当之繁琐的礼仪,堪称是历史上最复杂麻烦的朝会制度。朱元璋没因为自己的地位就偷懒,日日鸡鸣而起、昧爽而朝,严以律己。

但对于住在宫外的官员而言,鸡鸣而起就晚了,每天上早朝时月亮还未曾西沉。来得早了就只能站在宫外等候,到了早朝时间紫禁城的午门才会打开,而且文官武官分开而行,文左武右。

进来后不是直接朝拜皇帝,需要按照官级依次排队,鸣鞭响后过金水桥。此时还没完,走到御道时停下,等待下一声鸣鞭。

皇帝在座位上做好,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才会鸣鞭,文武百官才能进殿朝拜。接下来的站位朝向、跪拜之礼仪都有许多讲究,但文官和武官一直都是分开站的。

一套繁琐的礼仪行完后才将将进入正事,接下来就该官员们上呈奏章了。但这个流程中的礼节也十分麻烦,令人看了头疼。

上奏前文武百官需预咳一声,而后从排在最后面的官员开始,走到皇帝面前,跪拜,说事,说完再跪拜,然后退回到自己之前的位置。

但是礼仪也算条例,总会有粗心大意的人做错或漏掉了哪一步,这时“监督委员”御史、序班就会弹劾出错的官员。如此反复,要等到所有的官员都上奏完,整个过程繁琐且无聊。

而后鸣鞭响,皇帝是最先走的那一个,百官需要在殿上跪拜,送走皇帝后才能依次离开,到这里一次完整的早朝才算真正结束。

仅仅只是一个早朝就这么麻烦了,明朝官员的举步维艰可见一斑了。有礼有制可以起到约束作用,但过于繁琐的礼节却成了枷锁,纯粹是形式主义,久而久之大家心中都会有怨言。

昏君朝朝有,而明朝的昏君总是别具一格,爷孙两人怠政20余年的情况并不常见。其实可以理解,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总归是普通人的身躯和心性,一直进行着如此繁琐的礼节,迟早会厌倦。

可是这毕竟是先祖定下的,需要更改不是一件容易事。心中的怠政心理被逐渐放大,当体会到不早朝的快乐生活时,谁还想回到从前那种处处受制的日子呢?

参考文献:《明史》

责任编辑:

标签: 文武百官 观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