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热点 >

世界今热点:蓝晶微生物获10轮超20亿元融资 合成生物是稳站风口的“吸金兽”?

来源: 科创板日报 时间: 2023-02-19 10:58:47


【资料图】

合成生物独角兽公司蓝晶微生物再获亿元级别融资。 根据公司近日发布的信息,蓝晶微生物完成B4轮融资,融资金额逾 4 亿元,由中平资本领投,江苏黄海金融控股集团(黄海金控)跟投。同时,浦发硅谷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为蓝晶微生物提供累计5亿元的授信额度。 截至目前,成立于2016年的蓝晶微生物共完成10轮融资,披露融资额累计超20亿元,投资方集合了高瓴资本、瑞峰资本、碧桂园创投、光速中国、松禾资本以及前海母基金等知名机构。 蓝晶微生物的融资历程,集中反映了过去三年合成生物领域在资本市场享受的超高热度。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合成生物领域共计发生融资事件124起,除蓝晶微生物外,柏垠生物、酶赛生物、欧凯纳斯等14个项目其间完成了3轮或以上融资资本市场瞬息万变,连续三年的巨量资本流入是否仍将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持续?拿了一级市场上百亿元资金的100多家合成生物学项目今年能否拿出商业化成果?有长期关注合成生物领域的投资人在采访中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或会出现分化情况,技术和商业化落地尚无进展的项目或面临资金端问题,而随着行业内头部梯队的逐渐出现,项目之间的合作互动乃至收并购将会增多,行业发展出现新趋势。蓝晶微生物工厂试车,进入商业化元年《科创板日报》记者从接近蓝晶微生物的投资人处了解到,目前,该公司盐城工厂已经处于试车阶段,今年将会是蓝晶微生物的商业化元年。除在规模化量产、商业落地方面的冲刺,蓝晶微生物对登陆二级市场也已做出相应规划。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蓝晶微生物是国内目前完成融资轮次最多的合成生物学领域项目,从2016年成立至今,已共计完成10轮,披露融资总额超过20亿元。峰瑞资本、中关村发展集团、高瓴资本、碧桂园创投等多家机构都曾对蓝晶微生物进行追加投资。其中,峰瑞资本连续六轮对蓝晶微生物进行了投资。 对于持续看好蓝晶微生物的原因,峰瑞资本合伙人马睿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首先是项目确实有技术能力,有能落地、能拿出来的东西;第二是有敢于做全链条产品的决心;第三是在成本和效率上有比较优势。” 松禾资本于2020年参与了蓝晶微生物的A 轮融资,其董事总经理张冲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松禾当时决定投资蓝晶微生物,一方面是因为创始团队的优秀履历,创始人李腾和张浩千分别来自国内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并且都有相应的技术背景;同时,蓝晶微生物的技术平台以细胞内为主,“这在国内当时非常稀缺”;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该项目的可降解材料产品就已进入中试,“处于即将生产和爬坡的阶段”。 张冲表示,尽管一路以来,蓝晶微生物获得了不少融资,“看着光鲜,但从2016年成立到现在,其实都算是摸着石头过河。” 从天使轮投了蓝晶微生物的峰瑞资本,见证了这一过程。 “项目早期阶段遇到的问题会比较多元化,一方面创始人比较年轻,大家实际上是一起成长。蓝晶微生物在发展过程中还遇到过国资退出的问题,后面一些关键的融资节点,有的是峰瑞直接领投,其他的也提供了一些融资协助。到了后期我们也协助项目团队在战略节奏上做一些把控。”有业内人士称。 百亿规模资金流入,行业热度冲至高点松禾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冲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合成生物主要分为酶催化和细胞工厂两大技术路径,相比技术积淀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酶催化技术,细胞工厂的发展还仅有20多年。 张冲表示,2014年至今,各国都在政策上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加速应用,包括国内的十三五规划等,合成生物领域开始被摆在较为显著的政策位置。“资本非常敏锐地看到了这些信号,基本认定了这个行业至少会有10年以上的蓬勃发展,所以也是在这个阶段,投资机构对合成生物领域投入了更多关注,大量资金开始涌入到广义的合成生物赛道。” 而因为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各细分应用领域的资金都争先恐后地抓住风口。“医药、食品、工业、材料还有农业等,都是合成生物产品重要的应用领域,这就会使得相应赛道的基金也都来看合成生物领域,最后所有资金都投入到里面,那合成生物领域积累的资金量肯定是很大的。”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合成生物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在2020年开始显著增加,并在2021年达到了历史高点。截至目前,有近200家合成生物学领域项目在一级市场完成融资,流入合成生物学大赛道的资金达到百亿级规模。 资本蜂拥而至的火热场面,时常会引起外界的警惕和质疑。但多名投资人在采访中表示,VC/PE都来投合成生物,“总体是好事。”

马睿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行业火热之下,有些项目确实估值比较高,其进一步表示,对于合成生物学这种新领域而言,要完成从技术研发到销售落地的全过程,本身就是充满困难且需要资金持续投入的。 “参考美股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大公司,它们的商业化其实都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前期都融了不少钱,包括蓝晶微生物也是经历了波折起伏才到今天。毕竟合成生物学还是个新领域,做的是新技术,产生的又是新分子,就算做的不是新分子,也是通过一个新路线做原来的分子,接下来还要切到产业里,造成整个产业扰动,最后还要实现销售落地,整体听上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马睿认为,趁着资金流入的高点时期,项目如果能尽快融资,把余量留足,对于长期发展会有帮助。“资本市场的变化非常快,往往几个月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对于已投项目,我们一般都建议尽快融资,这并不是说它缺钱了,也不是说我们对市场感到悲观,只是说在融资上最好把余量留足一点。” 今年或迎来热度拐点尽管站在风口上的合成生物,被判断未来前景广阔,但项目个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并非都能乘风起飞,尤其是在合成生物领域本身就具有研发和商业化落地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再叠加行业火热,项目估值水涨船高,重金投入的VC/PE不得不考虑其中的风险点。 张冲表示,合成生物发展到目前的阶段,项目质地差距非常大的情况已经较少,“主要表现在发展阶段不一样,至于说投得结果好不好,可能就是受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了。” 这些因素包括:团队是否健全;商业化落地风险,“主要表现在选品方面,有的可能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选品还需要考虑成本优势、规模优势等,这些都决定项目能不能持续发展下去”;能否能实现大规模生产,“有些项目小试阶段做得很好,但逐级爬坡就出现了不稳定的问题”。 马睿则表示,合成生物领域的风险并不见得比其他领域更高,“技术总体来说比其他更高门槛的领域难度可能还低一些,品类方面,难度也是因项目而异。”在投资标的选择上,其表示,会尽量避开偏概念、没有特别深的积累、战略短视以及技术链条上有明显缺陷的项目。“反向判断还是容易的。”

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热度之后,整个合成生物学是否迎来“降温”?马睿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毕竟从情绪端来看,合成生物也已经热了三年了,差不多到今年应该会出现一些分化。如果只是炒合成生物概念,但没有技术进展或者商业化落地,估值还特别高,就会有点难。有些项目可能没有过去过得‘舒服’,但也不全然是个坏事,因为假如项目在没做太多事的情况下,一下子拿太多钱,对长期发展来说也不一定好。” 但其亦表示,资金是否持续流入该行业领域,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如果一些示范性的公司,包括美国的公司,国内的上市公司,以及像蓝晶微生物这类受到关注的头部公司,接下来继续有比较好的表现,整个行业必然也会受益。” 张冲展望,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产业发展需要来看,未来合成生物领域都将出现较多的并购和孵化机会。“可以看到,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尤其是平台型的,对上下游的整合能力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平台搭建完成之后,自然而然就需要找到不同的产品引入,就会催生一些并购和孵化的机会。初创期的合成生物项目也并非所有都能获得几十亿元的融资,实现自行建厂,就会寻求跟龙头公司的紧密合作。” 马睿认为,合成生物学与国内的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制造属性相关,底层逻辑相符合,从这个角度而言,合成生物并非一个单纯“吹起来的风口”。“首先,中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消费市场;第二,中国有最全最大的供应链,各个工业门类都有,理论上这些分子到底能用在哪儿,其实在国内都能找到答案;第三方面,虽然中国的合成生物技术发展比美国稍差一点,但差距并没有太大;第四是在产能上,中国更具优势,美国的合成生物公司,有些还得跑到巴西去做发酵。所以几个要素综合起来,可以说没有哪个地方比中国更适合做合成生物了,再加上资本比较看好,大钱进入到这个领域,也容易出一些大的成果。”马睿如是说。

标签: 资本市场 应用领域 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