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热点 >

请查收《视野》第3期 | 这些古人生活的“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来源: 砍柴艺术观 时间: 2023-02-17 19:55:01

古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有着“春日游”的自在,是听说但未曾见过的“十里红妆”的隆重,更是“一饮三百杯”的豪迈。


【资料图】

但其实还有许多你并不知道的“冷知识”,比如,你知道在古代一锭银子是多少钱吗?

在本期杂志《古代的一两银子究竟是多少钱》一文中,就是这样说的:

在今天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某位土豪在买东西时,扔出一锭银子,并很阔气地说:“不用找了。”卖东西的小贩随即点头哈腰,千恩万谢。但实际上,这种情形在古代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古人买东西时不太可能用成锭的银子支付。

一锭银子是多少钱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固定,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均有差异。

在常用的重量单位中,其换算如下:10两 =1斤=0.5千克(公斤)=500克。那么今天的一两就是50克,一斤是500克。在古时的所有朝代,一斤都是16两,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半斤八两”,即来源于此。如果将“两”换算成 今天所用重量单位“克”的话,不同朝代的换算结果差异很大。汉朝时一斤是200多克,所以汉朝时一两应是十多克;唐朝时一斤将近600克,那么一两就是三十多克。所以, 要搞清一两银子是多少钱,先要弄清这些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同样是一两银子,在宋中期时的购买力相对于唐中期,几乎缩水了十倍左右。明朝时米价比较便宜,在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米,明朝时一石米的重量大致相当于现在95公斤左右,按照今天的米价,明朝时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 1056 元左右。

在古代,哪怕是同一朝代,甚至同一皇帝在位的不同时期,米价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这种计算方法并不准确,但可以大致看出银两在古时的购买力。

不仅仅是银钱,洗漱、假期、防诈、饮食,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冷知识”:

01

古人在一天中是如何获知时间的?

在钟表还没有普及前,古人是通过钟鼓楼来知晓时间的。早在汉朝,我国就有了钟鼓楼报时制度。早期的钟鼓楼设在皇宫内,只为皇家服务。唐朝的钟鼓楼,早晨敲钟报时,晚上敲鼓报时,“晨钟暮鼓”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唐朝长安城实行夜禁制度,所以主要街道上都设立了街鼓,跟随着钟鼓楼报时,以便全城都能知道夜禁的开始。暮鼓敲完,所有人都不许出来上主街了,否则就会挨揍。

所以如果你穿越回唐朝,一定要赶在白天,否则你小命不保。这不是危言耸听,唐朝真的有因为喝醉酒犯夜禁而被杖杀的例子。

如果穿越回了宋朝,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宋朝没有夜禁。宋代的城市生活空前繁荣,宋人多是夜猫子。

宋代夜晚负责报时工作的,一般是寺院的僧人,他们拿着铁牌子或木鱼沿街报时。古人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一报时,所以报时又叫“打更”。这些僧人在天亮时还要兼职天气预报员,顺便报一下当天的天气,非常贴心。

02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他们用什么来洗澡呢?

古代对如何沐浴是有规定的,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想洗就洗。

《礼记·内则》曾对洗澡规定为:“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意思就是告诉晚辈,要每五天烧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如果父母脸上脏了,也要用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如果是脚脏了,则还是用温水洗干净。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公共浴池逐渐发展成了商业性的沐浴行业。浴堂行业被称为“香水行”,后来改成“混堂”。这个行业到了元朝发展更为迅速。因为蒙古人自古有洗冷水浴的习俗,所以当时还有很多澡堂可以提供冷水浴。

明清时期,扬州富商云集,休闲享乐的饮食文化和沐浴文化相当发达,当地有句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也就是说早上吃早茶,晚上就泡澡。这已经成了淮扬的一大地方特色。在这些浴室里,除了有人给搓背修脚以外,沐浴完毕之后还可以品茶,食用时鲜果品,十分惬意。

在魏晋之前,人们洗澡大多用米汤和面汤清除油垢。南北朝时期,各种西方、南方的香料都被引入中原,一些贵族开始把豆面与珍贵香料混合在一起使用,希望借此让身上散发优雅的香气,这种洗澡用具被称为“澡豆”。宋代由于浴堂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皂角这样的新鲜事物,也就是皂角树所结的果荚,具有去油的性能。用皂角混入到澡豆之中,凝聚成团,做成团块式的成品,在市场上售卖。

03

古代的学生们也有寒暑假吗?

古代的学生也会放一段时间的假期,但是那个时候并不叫寒暑假,时间也与现在的寒暑假相差很大,而且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放假的时间也基本上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汉朝时期官办的学校叫做“太学”,也就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那里面的学生就有假期,只不过并不叫寒暑假。

而到了隋唐时期,太学改名为“国子监”,他们也有休假的规定,但是时间与现在也有所不同,例如每十天休息一天的旬假,因为农忙而需要回家帮忙的田假,还有因为天气转凉而需要回家带衣服过来的授衣假。

古代学生想要休息一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旬假每十天才有一天,相比现在的学生,每隔五天就有两天的时间是假期,已经是相当少的了。

所以古代的学生们上学期间自然也是会特别的忙碌,而且因为学校并不和现在一样很多,道路也很方便,为了去一个好学校,或许会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因此想要回家一趟实在是难。

相比于古代,现在拥有寒暑假的学生已经很幸福了。

04

没有冰箱,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呢?

古代虽然没有冰箱,但是有冰。所以,我国古代就有了挖冰窖的存在。冬天结冰时,将天然冰凿出来,储存到挖好的地窖里,这活脱脱就是一个天然的低温储存室。

据考,在周朝时,朝廷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凌人”这种官职,专门负责取冰、用冰等事宜。《周礼》中曾记载:“有冰人,掌斩冰、淇凌。” 注云:凌,冰室也。

冰窖是权贵的享受,而普通老百姓最多拥有一个地窖,属于冰窖的低配版。冬天将收获的萝卜、白菜等食物放进地窖内,地窖内放一大桶水,利用水的比热容效应,食物可以保存至来年开春。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曾出土一件“铜冰鉴”,就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早在春秋时期,奴隶们就冬天凿冰储藏,供贵族夏季饮用。简单地说,古代的“冰箱”是一个盒子,里头放冰块,再将食物放在冰中间,以达到防腐保鲜的作用。

05

古代会有假钱吗?古人如何防伪?

早期纸币是如何防伪的?

首先是控制造币纸张。当时官府选定“川纸”,作为印钞专用纸张。川纸是用楮皮制造出来的高级纸张,又称“楮纸”。

早在唐代,成都人已发明了“水纹纸”,分明、暗两种印花,其他地区根本造不出来。现代纸币上的水印防伪技术,即由此而来。

▲大明通行宝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代,率先使用铜版印刷,放弃传统的木版印刷。铜质钞版印制不仅加大制版成本,还可增加伪造难度。在铜版上雕刻,非专业人员是刻不好的。

▲大明通行宝钞及印钞铜版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与此同时,多色套印、加盖印鉴、改换图案也一并使用。

多色套印是现代纸币防伪的重要工序,在宋代已开始使用。据《楮币谱》:“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每张钱引上有6颗印信,分别使用红、蓝、黑等3种颜色。

元朝的纸币为了防伪,钞纸主要取用桑树内一层极薄的内皮,在纸币的背面也有同值的图形,两面盖上三方管理机关的红印,正背两面的左上方还盖有黑色骑缝印,并在中央明显的位置上印有“伪造者斩”等警示句。

清朝也有纸币。清朝制钞主要取用桦树内一层极薄的内皮,新钞发于各省布政司要钤印记,各府、县也要签押印证,然后发于钱庄,还在纸币上印上复杂的图案,让作伪者不易临摹。

▲大清宝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就是这样层层相加,才使得纸币的辨识度较高,避免假钞出现。

还想知道更多关于古代的生活“冷知识”吗?

往 期 精 选

「点击图片 查看文章」

《视野》之美,由你开启 | 2023年杂志封面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何为师者?”《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颁奖典礼今日隆重举行(文末附获奖 名单)

阅读电子刊、订购纸质杂志

微信号:shiyezazhi长按、关注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