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原料基地开足马力保工程“生命线”-天天热闻
2023年春节,许多人返乡过年,有些岗位却比往年更忙碌。这几天,上海多条工程原料生产线不停歇,产业工人加班加点保供应,为全速推进的北横通道、机场联络线、银都路越江隧道等重大工程输送“血液”,备料量比往年同期增长50%。
(资料图)
日前,记者实地探访这些位于幕后却至关重要的工程“生命线”。
产业工人留沪保供补缺口
作为徐汇区唯一一家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隧道股份城建物资新龙华分公司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中心城区混凝土产线。春节前一周,当人们开始备年货踏上归途,这里一反常态进入生产高峰期,120多名产业工人和驾驶员留沪加班,运输车辆常进常出。现场并无粉尘,办公大楼一尘不染,兔年对联、福字、礼品随处可见,年味十足。
力学检测室位于大楼一楼,52岁的试验检测员冯治理用推车送来几十个混凝土试块,逐一放入压力机进行强度测试,检验试块是否达到设计标准。这样的试验至关重要,只有符合标准的混凝土才能保证路桥楼宇安全无虞。为此,冯治理放弃和远在山西的家人团聚,这是他第5年没有返乡过年。
和冯治理一样质朴又敬业的产业工人不在少数。隧道股份城建物资副总经理徐海涛告诉记者,混凝土生产包括管理、调度、试验、拌站操作、机修、皮带上料、运输,环环相扣,为此,公司在全市有200多名管理人员及270多名产业工人放弃休假、加班保供。为了让他们过个暖心年,已经为每一位留沪过年职工置备赠送春节慰问关爱大礼包,组织职工迎新运动会,让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开启新的一年。
今年春节,上海许多重大民生项目连续施工。外省市砂石料运输因过年中断,为打通上海建设全链条,本土上游原料基地开足马力生产补缺口。
以隧道股份城建物资为例,旗下5家混凝土单位、8个生产基地、3家配套单位协同联动,春节均不停工。同时,各基地已提前在场内储备砂石料共11万吨,并联系上游材料中转点储备水泥、矿粉及粉煤灰约11.5万吨,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材料将在春节期间源源不断输送到机场联络线、北横通道、保障房、安置房、学校、医院等30多个重大项目。
新龙华拌站位于闵行徐汇交界处,周边车流人流虽不多,不过在全市建材原料布局中,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受性能限制,混凝土运输服务半径一般为车程两小时内(约25公里)。地处核心区位的拌站,往往要同时保供好几个市区工程项目。春节期间,新龙华拌站既要服务远在20公里之外的漕宝路新建快速路项目,还要服务一街之隔的银都路隧道项目,以及超级工程机场联络线项目。”徐海涛说。
智慧环保大投入带来成效
办公楼二楼中央控制室内,三名工作人员紧盯电脑大屏,屏幕上显示着混凝土生产各环节的监控画面和数据指标。
“以前要查看投料情况,我们都要进入拌站内部去查看。现在坐在室内透过大屏就能看到,点击鼠标就能发出各项操作指令,工作强度大大降低。”现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着工作变化。
徐海涛坦言,新龙华拌站位于市区核心地段,常让市民担心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近十年来,拌站自我加压倒逼转型,无论是生产环境还是生产效率都有了很大改观。早在2013年投产之时,拌站一改往日敞开式的传统模式,采取全封闭式生产,无扬尘、低噪音,废料回收和废水利用零排放。这几年,拌站全封闭的外墙还添上了彩绘。
与此同时,拌站引入全自动化系统,由系统精确称量并搅拌均匀后,通过自动卸料斗将混凝土准确地灌入前来装货的搅拌车。生产线上早已看不见操作工人,操作它们的,正是办公楼内的中央控制室。
近两年,数字化之风也吹进了这一传统产业。拌站一改往日手抄订单模式,通过信息化升级,生产全周期改为电子化委托。订单从委托下单、安排生产、实际生产、运输路线全程留痕可追溯,只需要手机就能实时查看,避免出错、优化生产安排。长远来看,风险控制水平和设备效率都能得到提升。
作为碳排大户,建筑行业减碳变革势在必行。徐海涛透露,拌站转型从来没停下,在环保方面,团队通过配方优化创新替代材料,降低水泥用量,减少土壤碱化;拌车也逐步采用新能源替代,减少柴油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