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战中,唐玄宗为什么要催促哥舒翰出战?原因竟是一封假情报-全球播资讯
潼关,是向西前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守护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潼关的战略位置对于长安来说,十分重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在范阳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正式起兵反唐。
(资料图片)
短短一个月间,安禄山所率领叛军就以破竹之势席卷大江南北,并轻而易举拿下了唐朝东都洛阳,兵锋直指潼关。
如果潼关一旦被攻克,通向长安的门户便会大开,叛军便可轻而易举地进入长安。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承平日久的唐玄宗终于慌了神了。
在叛军的一步步逼迫下,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精明无比的帝王早已丧失了原有的判断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他一再听信谗言,在最紧要关头临阵斩将,自毁长城,最终将一个繁荣富庶的大唐王朝带入了深渊,亲手终结了他所创造的“开元盛世”。
首先,他听从宦官边令诚蛊惑,在不加调查的情况下,将守护潼关的两位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斩首。高仙芝和封常清死后,唐玄宗准备让哥舒翰顶替高仙芝的兵马副元帅之职,领兵八万,进驻潼关,担负起守护长安安危的职责。
接到玄宗的命令,哥舒翰深知此去没有好下场。连高仙芝和封常清这样的人都败给了安禄山,自己带着这些仓促招募来的士兵,没有经过训练,又哪里会是来势汹汹安禄山及其大军的对手。
因此,哥舒翰便以病重为由极力推辞。
但是,自高仙芝和封常清死后,大唐帝国已经没有再拿得出手的将领了。因此,在玄宗看来,守护潼关的责任非哥舒翰莫属。
于是,玄宗拒绝了哥舒翰的请求。
没办法,哥舒翰只好硬着头皮,带着玄宗为他东拼西凑搞来的二十万乌合之众,垂头丧气地进入了潼关。
有些事还没开始,结果便早已注定。正如哥舒翰开始时所担心的那样,潼关将成了继高仙芝和封常清之后,他也绕不过去的鬼门关。
哥舒翰接手潼关后,一心修筑防御工事,严防死守,从不出战。在他看来,潼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尽管他带着二十万乌合之众,可凭借着潼关的天险以及坚固的防御工事,安禄山想要打进来也并非易事。
事实上,哥舒翰的做法是对的。
面对前方固若金汤的潼关,安禄山命其麾下将领崔乾祐攻打了数次,每次都遭到了哥舒翰的顽强抵抗。期间,他甚至派出了次子安庆绪亲自前去督战,但还是徒劳无功。面对这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崔乾祐只能干瞪眼,安禄山的大军与哥舒翰形成了对峙相持之势,数月不能前进一步。
而此时的局势也对安禄山并不友好,就在他受阻于潼关之际。郭子仪和李光弼所率领的大军一路节节胜利,横扫河北,收复了诸多被叛军攻占的失地。
看到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他的老巢范阳。此时的安禄山已经萌生退意,决定放弃洛阳,回师范阳。
但就在安禄山准备撤退之际,潼关却传来了一个令所有唐军将士,包括唐玄宗在内的所有人都大为震惊的一个消息——潼关居然被叛军攻克了。
这令唐玄宗没有想到,也令安禄山没有想到。
就在他安禄山心灰意冷准备撤退之时,潼关却被攻克了。这个消息让安禄山连日来的郁闷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比以往更为强烈的自信。
那么,潼关这座天险是如何被叛军攻克的呢?导致这件事的罪魁祸首就是唐玄宗与杨国忠。众所周知,安禄山之所以造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国忠仗着玄宗的宠信,一步步逼迫所致。因此,当安史之乱爆发后,朝野上下很多人可谓是对杨国忠恨之入骨,纷纷欲杀之而后快。
当时哥舒翰手下有一名叫王思礼的部下,和很多人一样,他也十分痛恨杨国忠这个奸臣。于是,他数次劝谏哥舒翰上表朝廷,请求朝廷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
对于王思礼的建议,顾全大局的哥舒翰并没有这么做,他不想在这个关键时刻看到唐朝内部先乱。
然而,出乎哥舒翰意料的是,他这一边以处处以大局为重,但杨国忠那边,却在处心积虑地对付自己。
自从玄宗把二十万大军交到哥舒翰的手中之后,他杨国忠就没有睡过一天好觉。杨国忠始终觉得,手握重兵的哥舒翰会加入到朝野讨伐自己的队伍中去。那时候,哥舒翰会不会反戈一击,拿着他杨国忠的人头去收买人心呢?
想到这儿,杨国忠立马给玄宗上奏说道:“现在潼关大军虽然兵力强盛,但万一失利,京师可就危险了。臣请求从皇宫中挑选三千卫士,以防不测。“
对于杨国忠的建议,玄宗当即照准。随后,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令其亲信杜乾运率领,进驻灞上,以防备叛军为名,时刻监视哥舒翰的一举一动。
对于杨国忠的这种背后捅刀子的行为,哥舒翰并没有坐以待毙。他先是上奏玄宗,将杜乾运率领的这支军队划归潼关统一指挥。得到了玄宗的批准后,哥舒翰过了几天又借故把杜乾运召到潼关,然后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杜乾运给杀了。
消息传到长安,杨国忠大为震惊!他觉得哥舒翰既然敢这么做,那也一定做好了取他杨国忠项上人头的准备。
于是,杨国忠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准备怂恿玄宗下诏,命哥舒翰出关与叛军决战。一旦哥舒翰率领大军出城,到时候不用他杨国忠动手,哥舒翰必定凶多吉少。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天里,因为杨国忠的一己私利,大唐王朝的将命运急转而下。
在杜乾运被杀后的第二天,杨国忠捏造了一份假情报,假装是潼关送来的情报上报给了玄宗。
这份假情报上说驻守在陕郡的崔乾祐所率领的兵力不超过四千人,而且都是老弱病残,我军应当抓住战机大举反攻。玄宗看到这份情报,大为惊喜,根本没有多加思考,就派遣使者到潼关宣诏,催促哥舒翰出关进攻。
接到玄宗的诏书后,哥舒翰懵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当下的局势而言,玄宗会做出如此糊涂的决策,潼关外叛军虎视眈眈,玄宗这不明摆着让他的二十万大军去送死吗!
于是,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疏,让使者回禀玄宗。在奏疏中,哥舒翰十分清楚明白地给玄宗说了出关进攻的种种不利,并在奏疏中劝玄宗应当静观其变,等各路大军集结后再决战也不迟。
与此同时,李光弼和郭子仪也给玄宗上奏说:“我军正准备直捣安禄山老巢范阳,只要哥舒翰大军在潼关拖住叛军,敌人必然从内部崩溃。
这两份奏疏,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同一个战略目标,那就是坚守潼关。
但利令智昏的玄宗并没有听从哥舒翰以及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建议,他急需一场胜利来洗刷安禄山带给他的耻辱。于是,为了尽快让哥舒翰出关与叛军决战,玄宗在两三天的时间里接连派出几十拨使者前去潼关催促哥舒翰决战。
军令如山,圣命难违。数次接到玄宗命令的哥舒翰只好硬着头皮率领大军出关。
而在前方等待他的,将是一座鬼门关。
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哥舒翰怀着满腔的无奈与悲怆率领十八万唐军踏出了潼关。
大军出潼关后走了三天,到达了灵宝西原。此处名为西原,但地形却是一条狭窄的隘道。这样的地形,对十八万唐军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如果叛军在这个地方打伏击,那么哥舒翰率领的这十八万唐军将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
对于崔乾祐来说,上天给了他如此一个全歼唐军的机会,他又怎么会放过。
看到哥舒翰率领大军出关,他早早地便在这儿布好了口袋,就等着唐军往里面钻了。
事实上,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将领,哥舒翰也察觉到了前方的危险。
于是,为了保险起见,他将大军分成了三波。第一波以王思礼率五万人为前锋,先行开路;第二波令庞忠率十万人随后跟上;他则最后率三万人渡过黄河,在北岸为南岸的唐军主力擂鼓助威。
从这样的布局来看,哥舒翰已经十分小心谨慎了,为唐军留下了一系列后手。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场战争,从哥舒翰率领大军踏出潼关的那一刻起,失败的结局便已然注定,再好的布局也难以奏效。
当王思礼率领五万士兵进入隘道的时候,他遭到了叛军的诱敌深入之计。当他率领大军追上去的时候,居高临下的叛军在崔乾祐的指挥下,无数的巨石檑木对着隘道内的唐军砸了下来。身处在如此狭窄的隘道,唐军的人数优势无法发挥出来,只能成了待宰的羔羊。
不一会儿,王思礼率领的五万唐军便损失殆尽。
更令人绝望的是,崔乾祐在对付唐军前锋的同时并没有闲着,而是派出一支骑兵,从崤山南麓绕到了唐军身后,对庞忠率领的十万大军发起了进攻。刚开始时,唐军还能抵御一阵。但当他们得知前方的五万大军全军覆没时,顿时士气尽丧,早已没有了恋战之心,随即不战而溃。
而站在南岸的哥舒翰率领的三万大军,看到前方的十五万大军死的死,跑得跑,也没有了再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一哄而散。
留下哥舒翰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原地。
从出关到决战,哥舒翰所率领的大军在短短一天之内烟消云散。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因为杨国忠为了一己私利所制造的一份假情报。
潼关失守后,安禄山叛军轻而易举地攻入了长安,而唐玄宗也将被迫离开这座繁华的帝都,踏上了逃亡的生涯。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