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热点 >

蚂蚁集团结构调整,创始人马云不再是集团实控人,一个时代结束了-天天通讯

来源: 罗sir职话 时间: 2023-01-08 11:36:50

阿里巴巴是国内最大的私营公司,也曾是国内最大的上市公司,马云本人的演讲在机场书店的屏幕上待了好多年,讲成功、讲创业。

但正如2018年马云退休后所被解读那样,《阿里巴巴:马云的商业帝国》一书的作者邓肯·克拉克评论称:“不管他愿不愿意,他都是国内私营经济健康程度和远景的一个象征。不管他乐不乐意,他的退休都将被解读为不满或担忧。”


(资料图片)

时隔五年后的今天,一个时代彻底结束了。

蚂蚁集团周六发布公告称,为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该集团拟对股东上层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核心主要是股票投票权的变化,从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同行使股份表决权,改变为包括蚂蚁集团管理层、员工代表和创始人马云在内的10名自然人分别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

公告还指出,在此次调整完成后,“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蚂蚁集团的情形”。这意味着马云将不再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公告显示,马云间接控制了蚂蚁金服53.46%的股份,使他成为公司的实控人,根据声明中的信息,调整后马云将只拥有6.208%的股份表决权,这将使“治理结构更加稳健,利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蚂蚁集团还强调称,其股东及持股比例没有变化,股东及受益人的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同时股份表决权更加透明且分散。

马云曾是国内最知名的企业家,有不少渴望创业的年轻人都曾将他视作偶像,也以白手起家的事迹成为一代国内科技大亨的典范。

但在2020年十月的一次演讲中,马云因一些言语导致了蚂蚁金服在上市前被叫停,此后马云也淡出了公众视野。

回顾两年前,蚂蚁金服价值370亿美元的“史上最大规模公开募股计划”在最后一刻被取消,进而导致蚂蚁金服被迫重组后,外界就猜测马云不得不放弃实际控制权。

而眼下的结果,在我看来可能是多方妥协的产物。

蚂蚁金服从最初和阿里巴巴分割,再到今天和马云分割,本质上可能还是为了后续的上市做准备,虽然如今蚂蚁金服的市值和两年前相比已经降低了不少,但考虑到背后庞大的股东利益,以及数万蚂蚁金服员工的期权和股份,马云的这个决定,虽然牺牲了自己的一些权益,但所换来的结果,应该是可喜的。

因为就在最近,历时近一年,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百亿增资计划,在2022年倒数的第二个工作日获得属地监管机构重庆银保监局的批准,其注册资本将由原来的80亿元扩大至185亿元。

在这份百亿增资计划中,蚂蚁集团仍然是出资50%的最大股东(92.5亿元);第二大股东则是杭州实际控制的杭州金投数科、出资10%(18.5亿元)。

蚂蚁集团此次百亿增资计划能够获得批准,相信和这次马云不再是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或许会有关联性。

不过碍于上市监管规定,蚂蚁集团周六宣布的结构调整可能导致其上市进一步延迟。因为国内A股市场要求企业在变更控制权后,必须等待三年才能上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则分别得等待两年和一年。

这意味着,蚂蚁集团虽然短期内无法上市,但几年后可能会冲击港股,或是回归内地股票市场。

蚂蚁金服过去曾是阿里巴巴所属的金融业务,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成立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公司,2015年1月蚂蚁金服推出芝麻信用,之后数年,蚂蚁金服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收购,阿里巴巴集团2019年11月26日在港股上市后,蚂蚁集团2020年7月宣布,将在香港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同步发行上市。

之后,就出现了马云十月下旬在上海一个论坛上的不当言语,随即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

蚂蚁金服上市募资规模原本有望创下全球最大IPO记录,却在上市前一刻遭到无限期叫停,随即而来的还有数万人蚂蚁金服员工实现财务自由的希望破灭。

2021年4月,阿里巴巴因市场垄断行为遭到27.5亿美元的罚单。

两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变得不确定起来,宏观经济的变化让阿里巴巴股价一跌再跌,过去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全球最大IPO记录”,也变成了梦中泡影。

最近的一次马云公开亮相,则是在泰国曼谷观看拳击比赛。

这次蚂蚁集团结构调整,马云不再是集团实控人,这是马云妥协下的结果,也有可能是马云自愿的结果,但不管怎样,这对有心创业振奋民营经济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不那么好看的局面。

而民营经济信心,是这几年被提的最多的一次。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私企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2016年PIIE智库的报告称,当年前11个月,私企利润达2.1万亿人民币,而国企利润仅为1.1万亿人民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也能说明这一点。即使在2015年以后,国企投资占GDP的比重从大约30%提高到38%,但其资产回报率却是从2006年之后一路下跌,到2017年仅为1.9%,远低于私企的9.5%。

私企自负盈亏,因此理论上也就更为审慎对待每一笔投资,私企的竞争更为残酷,因此也就倒逼私企不得不采取更为商业化和策略化的经营模式,以适应市场残酷的竞争方式。

与此同时,私企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国企在占据38%的工业资产占比的同时,它仅解决了14.9%的就业。

汽车大王曹德旺也曾说过,从2009年到2019年,全国的GDP产出为751万亿,其中固定资产占比超过50%,算上历史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投入高达500-600万亿,但我国2019年的产出才90多万亿,如果福耀玻璃的投入产出比是这样的话,肯定早就破产了。

而如此大的固定资产投入,其实也比较吻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那就是国企投资占GDP比重提高38%,但对应的资产回报率到了2017年仅为1.9%。

这就为金融系统性危机,埋下了伏笔,因为投入产出比太夸张了,资产回报率也太低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投入越大,可能亏损越大。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说国企不好,相反国企承担了许多私企不会做的事情,例如一些长期性的东西修路、修桥、建设大型基础设施,这些东西短期内都不会赚钱,只能让国企去做。

但我们也要看到,人是要吃饭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未来,也要看到眼前,因此私企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但私企的经营成本和经营环境却在恶化。

根据北大国发院院长、经济学家周其仁所统计的数据来看,企业税负(包括社保)增速远高于GDP增速:

“1995-2012是中国最高速成长的这段时间。我们名义上的GDP增长8.6倍、全国工资总额涨了8.8倍,税收涨了16.7倍,除税收以外的收入涨了18.8倍。法定一定要交的社保五险一金增长了28.7倍,土地出让金涨了64倍。”

从周其仁的数据来看,说明对民企来说,企业的成本增速越来越大,做企业越来越难,相反各种税负的增长远远高于GDP增长,那多出来的钱去了哪里呢?

我想,制度性的成本太高,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可能是养的闲人太多了。

如果按照彭文生等人对人口结构、劳动力成本和人口红利所做的研究数据来看,国内生产者(19-64岁)/消费者的比例在2015年见顶后逐渐回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我们进入越来越少的人从事生产、消费人数越来越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但问题,这几年我们并没有感受到特别明显的劳动力上升,我们的薪资并没有显著的增长,要解释这一原因,或许只能说,企业的经营状况甚至是生存状况也越来越困难,自然没有多余的闲钱给员工。

1964年出生的马云今年还不到六十岁,这对一个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来说,这么早就退休,显然是不合理的,但2018年马云退休后就曾说自己要专注乡村教师和公益事业,但眼下来看,似乎这也没有做到。

我们很难去具体理解马云的想法,以及他现在为什么不回来,也许马云不是一个事业心那么重的人,但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依然带着有那么一点点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样的一个人,不是工作狂,也不应该甘于退休的生活。

但不管怎样,不管我们是否承认,马云崛起的这几年,正是国内民营经济风起云涌的那几年,而眼下马云再度退出蚂蚁集团实控人,这意味着,属于他的那个时代,是彻底回不去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马斯克在一个论坛上问及对国内经济的看法时,他反问了一句:“杰克马去哪了?”

我想,杰克马代表着的不仅仅是他这个人,更是一种精神。谁又不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杰克马,把国内的企业做大做强,做到全世界呢?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责任编辑:

标签: 上市公司 共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