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中国IPO市场找不到悲观的理由-微头条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精彩纷呈的一年,特别是对IPO企业来说,过去的2022年是幸福年。
数据可以佐证这种幸福感。
据IPO日报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A股共有423只新股上市,融资额超过5700亿元,虽然比2021年全年的522家新股数量下降近19%,但较2021年的融资额5400多亿元上升超过5%,创出历史新高。
(相关资料图)
A股除了融资额创新高,对IPO企业来说,还有两大惊喜:毕马威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IPO数量和筹资额前两位均为上交所和深交所。
同样令人瞩目的是,全球前十大IPO有4家为中国企业,分别是中国移动、中国海油、中旅免税、天齐锂业。
看了A股市场的IPO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全球同行状况。
毕马威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IPO融资额为1800亿美元,较2021年的4680亿美元下跌幅度超过50%。
也就是说,仅中国大陆市场就占了全球IPO市场一半了!
那么,2022年中外IPO市场为何会出现这种“此消彼涨”、中热外冷的强烈对比?今年中国的IPO市场会不会刹车或者倒退?特别是市场有声音认为,A股指数十年来没有增长,还在进行3000点保卫战,就是因为IPO融资泛滥,大量抽血所致,当前应该暂停新股发行。
我们来看看IPO市场中热外冷的问题。客观来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为了提振经济,度过危机,在各国货币宽松政策的刺激下,2021年全球依然流动性极为宽松,一句话,全球不缺钱;然而,这种情况随着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而根本性改变。由于全球流动性收紧严重,资金紧缺,IPO市场因此进入寒冬。和其他国家相反,2022年,中国保持了战略定力,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国内流动性依旧充裕,而全面注册制的持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企业加快了IPO的步伐。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美联储加息或许进入尾声阶段,但并不意味着全球的流动性就能增加,毕竟前些年的宽松债总是要还的,通货膨胀依然是西方国家需要面对的巨大压力。
而中国的情况则好得多。去年底,中国实施新的新冠疫情防治政策,与封控政策说再见,国门也将再次打开。这虽然造成新年伊始国内疫情防治吃力,但扛过这波感染高峰之后,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轻装上阵。而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无论在消费端还是投资端,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都将是稳健的,可以预料,流动性也将是合理充裕的。
另外,今年的两会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预期:全面注册制可能实施。推行全面注册制是国家战略,目前科创板和创业板以及北交所都实现了注册制。在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之后,沪深主板实施注册制的条件也日渐成熟。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国内的宏观政策环境依然是适合企业积极IPO的。
至于说国内A股的沪深指数没有和某些人期待的那样涨上4000、5000甚至10000点,把“罪因”归为IPO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不能说这种观点毫无依据,但至少不够全面。不可否认,IPO会形成一定的“抽血效应”,但笔者认为,这个抽血效应应该有一个前提:A股市场参与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会形成一定跷跷板现象。但问题是,A股真的缺钱吗?
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居民部门新增存款或超过17万亿元,大幅高于往年水平。实际上,A股之所以指数上不去,与三年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有关,与投资者信心不足有关,与股市的回报率不理想有关。但这种情况正逐步改善。
不可否认,当前A股的IPO问题不少,比如超高市盈率问题,比如造假上市问题,企业财务洗澡上市后业绩变脸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通过全面注册制的推行落实,将会得到较系统的解决、改善。
据IPO日报统计,2022年上半年个别月份,A股新股破发率超过30%,个别新股上市首日跌幅超20%,投资者弃购频频成为新闻的头条。
但在2022年下半年,新股破发的现象渐渐减少,这正说明投资者的不断成熟。新股破发潮的兴起,是市场对高市盈率说不。而通过造假在科创板造假上市的*ST紫晶、*ST泽达,也将受到处罚。这从侧面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日渐进入良性循环。
不断完善发展的中国证券市场,我们没有理由不看好,特别是注册制全面推行落实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计,今年的IPO至少不会比2022年差。
不过,对于当前近1000家等着A股IPO的企业,应当在有充分信心的前提下保持一份清醒:发行价要更实惠才有竞争力,企业要更具高质量才行,毕竟中国投资者的眼光将变得比以往更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