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跪拜礼仪,刘邦称帝,父亲行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当前看点
历史上除了大清朝,动不动就要跪地磕头之外,其他的朝代,一般也就是特殊的场合才会行跪拜礼。刘邦见太公也不例外。
(资料图片)
古时见到“天地君亲师”,在正式场合要行跪拜礼。
天、地,不用多说了,带有神的属性,祭天、祭地时,拜一拜也罢。
君,也容易理解,古代臣民见君主,行跪拜礼是基本的礼仪。
君主的父母,如果没有太上皇,皇太后的封号,官方场合见到君,也是要拜的,所以,一般会避免在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见面。
君主的妃子,是君的人,可以代表君,地位比较高,在正式场合,比如皇宫中,妃子的父母见了也要拜的。此时,不是父母拜女儿,而是臣民拜君主。
民见官,也要拜;奴婢、仆人,见主也要拜。
官见官,不论职位高低,一般不拜。后来发展到只要有功名的,比如考中了秀才,就可以不用拜。但是,如果一方是钦差,代表君主,那另外一方就要拜。
亲,是宗族长辈,先祖、父母、叔伯,甚至兄长,晚辈见到了都要拜。
比如很多清宫戏中,皇帝给太后请安,就是行母子礼,此时皇帝不是君,而是“儿”。
师,可以单纯理解为狭义的师父,但在古代更多是指那些以德服众之人,乃是楷模和表率,是受到众人敬仰的,所以,他们的弟子一般都愿意拜。
通常情况下,大家的礼仪要大于小家的礼仪,即国大于家。根据不同的身份,互相的称谓也是不同的,比较的繁琐。
刘邦拜太公
刘邦最开始看望刘太公时,是“如家人父子礼”,即行的“亲”礼。毕竟刘邦是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在家中,又不是官方场合,所以,都刘邦按照父子礼,叩拜太公。
太公家的家令看到后觉得不妥,就提醒了刘太公。家令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但现在是“人主”,而您是“人臣”,怎么能让“人主拜人臣”。皇帝的威严受损,未免遭人非议。
太公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刘邦下次来看望的时候,太公乃是“拥篲迎门却行”。就是太公拿着扫帚,朝着门口方向,倒退着走。这在古代表示非常的恭敬,意思就是已经打扫干净了厅堂,迎接贵宾的意思。如果是现代,拿着扫帚迎人,这是扫地出门,不欢迎的意思,倒也有趣。
而“却行”在现代的古装剧中也非常常见,要一直面朝地位高的人,这倒是可以理解,哪怕是现代,两个人聊天,一个人拿屁股对着,也不礼貌。只是呢,走的时候,也要先退几步,表示恭敬。如果直接转身拿屁股对着走了,嗯……这个……在古代是会被揍的。古人可能都有点“尊卑强迫症”。
刘邦看到了太公“拥篲迎门却行”,吃了一惊,赶紧过来扶太公。太公说的也很大义:“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天下礼法大于家礼。
刘邦被感动了,得知内情后,赏了家令金五百斤(这个金不是黄金,当时的铜被称为金)。
同时,刘邦下诏:“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刘邦尊太公为“太上皇”,解决了君臣、父子之间拜见礼仪的问题。刘太公也成了历史第一位没有做过君主,且在世的“太上皇”。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