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热点 >

环球精选!史爱武: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了吗?

来源: 在校计算机大学生 时间: 2022-09-06 07:35:57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计算机大学生

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可能经常会问这个问题:将来毕业干啥好呢?

如果你是学计算机的,将来想进入互联网和IT行业。恭喜你,这是个好行业,薪水很高,一切靠实力说话,完全可以不靠关系、不靠有个好爸爸。但是,“996”等高强度工作也是这个行业为人诟病的不争事实,这个行业需要极为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加班也是司空见惯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坊间流传的一个笑话如下。

一个工作1年的开发人员去另一家公司面试,简历上写着有3年工作经验。通过几轮的技术面试后,面试人员也都认为他的能力与3年经验的开发人员相当。于是,有个好事的面试人员很不解的问:“你明明只工作了1年,怎么会有3年的工作经验呢?”
面试人员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回答:“加班加来的”。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IT行业较为普遍的“加班文化”。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你已经在互联网或IT行业,恭喜你,入对行了。最起码,互联网和IT行业的薪资很高,近些年各种咨询顾问机构都发布薪资排行榜,排名前列的岗位差不多都是互联网和IT行业的。

好的行业是个好的开始,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至于将来职场发展得如何,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了!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你也不例外。但为了让梦想成为现实,首先,你必须对目标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也就是要有个职业生涯规划。

下面,我们再看看,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为了实现规划所执行的行动。

当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我想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但是全面分析自身情况却又不具备直接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条件。如果坚决要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我当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通过参加培训班、自学或者考计算机方面的研究生来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二是边工作边业余自学计算机相关的知识。
考虑到当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我选择了第二条路。工作收入可以保障我的基本生活要求,业余时间自学计算机来弥补我期望从事的工作岗位上的知识不足。
当时,因为周围没有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朋友,我就利用招聘网站信息来分析目标与现状的不足。尽管每家公司在招聘信息上不会说出他们给出的工资,但是都会列出这些岗位的技能要求。
综合多家企业的招聘岗位技能要求,我列出常见的技能,分析这些技能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比如某些技能是否还需要先具有其它的技能和知识),然后依次列出学习计划以及对应的检查计划,检查计划主要是如何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技能实现一个综合的小项目,帮助把所掌握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在拙作《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之路:四年让你变得优秀》有一章标题是——你的大学规划了吗。在那一章,我重点讲述了大学生制定学习规划的重要性,怎样做好大学的规划。特别地,针对计算机大学生,不管是打算考研、留学还是就业,详细给出了规划的建议和关键时间节点,有助于计算机大学生对照参考。

在这里,同样地,笔者给计算机大学生提供毕业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和指导,帮助计算机大学生在职场上更好地学习、成长和发展。

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

高中三年的生活忙碌但很充实,大学四年却像“猪一样的生活”——上课、下课、逃课、上网、睡觉、恋爱,很多时候都是在“空虚、寂寞、无聊”中度过。那么,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又会是怎样呢?

一般地,职业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初级阶段(3年以内)

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一定的真实环境实践的历练,需要在初高级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些辅助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工作,但无法独自处理复杂业务。

这个阶段大约为参加工作的前3年,工作职位一般都冠上“初级”两字,如初级开发工程师、初级测试工程师、初级运维工程师,等等。

中级阶段(3-5年)

基本可独立处理复杂业务的技术问题。有一定归纳总结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总结将知识初步形成体系,但大多数情况下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技术方面具有一定深度,但广度不够。

这个阶段的工作职位一般都去掉了“初级”两字,就叫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需求分析师,等等。

高级阶段(5-10年)

能够熟练处理复杂业务的技术问题。总结归纳能力强,具有个人积累形成的知识体系,技术方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口头或文字表达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对技术和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研判能力,关键是能带领小团队突破技术难题、完成技术攻坚。

这个阶段的工作职位名称一般比较高大上,如资深开发工程师、架构师、分析专家,等等。

顶级阶段(10年以上)

对行业内的业务和技术知识具有非常深厚的积累和沉淀,面对复杂场景时的问题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做出判断并且灵活有效处理。能够管理协调较大团队,并且能够对公司业务或技术发展趋势做出相应规划。

这个阶段的工作职位一般都上升到了管理层,业务管理或者技术管理。就算是走技术路线,一般都是带团队的技术专家负责人,如CTO、CIO、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首席技术专家,等等。

从这个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来看,底层实际上蕴含着两条线:

其一是时间线,要“熬时间”。意思就是说,干一个工作要长时间的积累,不能频繁跳槽、换行业换赛道,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是根本无法上升的。

其二是技术和管理线。也就是说,对于计算机大学生来说,你的职业生涯发展可以走技术这条线,成为顶级的技术专家、首席科学家;也可以走管理这条线,成为公司的技术高管CTO、CIO、研发副总裁、工程副总裁,等等。

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为什么说“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呢”?因为它可以让你明确目标方向,以及明确怎样朝着目标方向去努力工作。

很多大学生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听说IT行业就业人数多、收入高,所以为了好找工作、找好工作而学习计算机,并想毕业后从事IT行业;二是家长和亲戚朋友的建议,自己并不一定喜欢计算机或IT行业;三是自己确实喜欢钻研IT技术,享受高新技术带来的成就感。所以,第三种人的目标明确,他们的IT职业发展之路可能会走得更远,前面两种人的IT职业之路可能就不一定会走得很远,或者毕业后根本就不从事IT相关工作。

现在经常有人提到“一万小时定律”,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时间来计算,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的真实含义。

在前面提到的职业生涯阶段中,初级阶段的收入并不会很高,因为你的工作并不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利润、挑战性也不会很高。如果一开始就想着高额回报而从事这个工作(或行业),你是很难有激情坚持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毕竟,学习和掌握工作或行业基础知识的过程并不会给你带来高收入,而且还会是相当枯燥乏味,甚至很痛苦的。在工作初期的时候,分派的工作大多数是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即使刚开始还觉得有一些新鲜感,干的时间长了就有些枯燥乏味,心生厌倦的。

职业规划能够大大增加大学生在职场上的发展机会。越早制定个人规划的大学生就会朝着一个固定的目标方向发展,就会集中精力和时间做好各种准备。不会做事情都是凭感觉、凭心情,想到什么做什么,这样做事情的态度就会大打折扣。

一旦你是应付的态度而不是积极的态度去工作,在工作中就会失去深入研究的激情,往往就是“差不多就行”。对工作有激情的人,经常会琢磨业务流程是否可以改善,手工操作是否可以机械化、自动化等业务或技术优化过程;然而,不是真正感兴趣的人就不会这么做。这样一来,有规划和没规划,有激情和没激情,两者的差别就很明显了,有规划、有激情的人通过工作获得了经验,而后者只是混了个经历罢了。

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到顶级阶段是一个金字塔式结构,越是处于顶端的人,其职业道路才会越广阔,福利收入、行业地位等各方面也是越好。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持续攀登这个金字塔,达到中上部乃至顶部,表面原因好像是大多数人缺乏勇气和毅力。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他们对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有了职业规划并不一定就能到达目的地。职业规划只不过相当于我们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时有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只有作好职业规划,我们才有充足的信心去面对难以预料的变化与难题,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能力去解决。更多时候,我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时显得手忙脚乱,其实就是没有做好规划的缘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没有事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充分准备,IT职业发展之路肯定是比较坎坷,甚至是根本行不通的。

怎样制定职业规划

首先,职业规划第一步是要全面了解自己,要做好自我剖析工作。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了解个人情况:拥有哪些专业知识,知识的水平怎样?拥有哪些技能,技能的水平怎样?拥有哪些兴趣,为兴趣投入的精力?学习(工作)动机是什么,强烈程度?学习(工作)态度怎样?拥有怎样的沟通能力?拥有怎样的组织能力?等等。

要了解个人掌握的资源情况:本人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本人的专业情况?(在学校学的哪些学科对今后发展方向有帮助);本人的朋友情况?(哪些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在就业和发展上能给你帮助);本人的其他关系圈?(那些关系圈是否有人能给予你直接或者间接的支持帮助)?

还要了解目前岗位要求情况:目标岗位要求有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目标岗位要求你有什么样的沟通能力?目标岗位要求你有什么样的组织能力?目标岗位还有哪些其它要求(如英语水平、项目经历、行业背景,等等)?

其次,做好自我剖析之后,就可以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制定职业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期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期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职业规划不必要做得太长远,太长远也不现实不切实际。世界瞬息万变,哪里能把握得住太遥远的未来。国家也有短期的五年计划,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规划要制定短期目标,基本是三到五年的规划目标。对应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差不多就是初级和中级阶段的目标。

具体操作层面来讲,初级和中级阶段的职业规划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频繁跳槽”,三到五年的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确保在行业工作岗位上的积累和沉淀。在初中级阶段的三到五年工作时间内,要确定自己将来的行业和公司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然后在工作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和提升行业和工作相关的基础知识,锻炼和积累职业所需要的其他技能和经验。

再次,就是要制定实现规划目标的行动方案。在制定行动方案时可以将岗位要求方面的差距逐一进行分析,要有具体的行动措施来保证执行。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要对应相应的措施,要层层分解、具体落实,短期目标可分为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越是细致的计划与措施越是便于进行定时检查和及时调整。

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要做到“有恒”,每天坚持一点点,总会把它做完的。你不去坚持,那就意味着你规划了,但是你永远做不完,即使你不去坚持执行你的规划,总会有人会坚持完成自己的规划,坚持执行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你呢?

最后,就是检查和调整。整个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明白差距,然后制定行动计划,之后就是执行计划,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再对比行动计划的节点,看是否如期完成,如果不是如期完成就要调整策略,比如投入更多时间或者将节点时间延后。总之,一定要有计划,可以有变化,变化后要及时调整计划。如果没有职业规划,今天学Java,明天学C++;今天在IT行业,明天又想跳到金融行业;今天想做开发工程师,明天又想做售前工程师,这样的职业发展肯定不会有太大进步的。

最后要强调一句话,大多数人都有目标和计划,但是很多人却输在执行上了。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