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助耕 唤醒“沉睡”的土地——南江县沙河镇培育农机助耕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粮食生产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为保障粮油生产,南江县沙河镇立足镇情,成立大中型农机助耕队帮助群众增收节支,通过标准化的作业方式,大大减轻群众劳动强度,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到田间地头。
突出“三个导向”
把准农机助耕队建设方向
坚持问题导向。由于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撂荒问题较严重,保护耕地红线刻不容缓。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规划在红旗村、诸葛寨村组建大型农机助耕队、天桥村组建中型农机助耕队,根据各村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建设不同规模的粮食烘干房和粮食储藏冻库,切实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坚持科学导向。因地制宜购置农用机械,针对诸葛寨村土地成片的地形,选择购置大型农机助耕;天桥村地形陡峭,选择小型农机助耕。围绕村社区的农业产业,不搞一个样板,依托不同地形组建特色化的农机助耕队,极大地促进便民化服务,通过集约化的耕种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有效保障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坚持实用导向。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采取自下而上的意见征求方式,由各村社区召开院坝会,围绕农机助耕展开讨论,群众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统一思想认识,镇上负责汇总讨论结果,组织专班实地走访展开科学研判,扎实推进农机助耕队成立,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和成本,促进群众增产丰收。
坚持"三大原则"
推进农机助耕队科学发展
坚持群众主体、政府主导原则。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农机助耕专题会议,由农业服务中心落实专员,成立农业助耕培训队,帮助队员熟悉农机操作规则,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主的议事原则,针对农机助耕队的农机选择、利益分配以及管理机制都由群众共同议定,政府负责协调配合,充分调动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
坚持公益为主、盈利为辅原则。坚持农机助耕队的利润主要用于公益补贴,利益公积的30%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弥补机械损耗或者转为成员出资,公益金的70%用于成员的技术培训、合作社专业技术知识教学,其中规定用于成员技术培训与合作社专业技术知识教学的比例不少于公益金数额的5%,剩余的资金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坚持以粮为主、助农为要原则。筑牢耕地红线,严令禁止耕地用于其他项目的开发,对于复耕的永久基本农田要优先、重点发展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油料、蔬菜等农产品和饲草饲料生产,帮助群众确定农田水稻的主推品种,将撂荒耕地流转盘活,促进群众增产丰收。
创新"三项机制"
发挥农机助耕队助农惠农作用
创新助耕建设机制。一是财政全额补贴新购,紧跟国家农机补助政策,群众所购机具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积极申请县级再给予购机总额70%补助,补助资金达到100%,成立大中型农机助耕队,计划中型农机助耕队年度购置农机补助资金约40万元、大型农机助耕队年度购置农机补助资金约50万元。二是集体资产整合建队,农机助耕队实现资源整合,将镇村购置的红旗牌拖拉机、旋耕机等大型农机和修枝机、剪草机等中型农机集中建队,根据农机价值和产生的利润,采用比例制分红,确保效益最大化。三是群众小微机械联合入队,对村内群众过去购置的小型农机实行登记造册,纳入农机助耕队的管理,农忙时节群众负责提供自家农用机具,村内负责统一用工标准,对外可承接农务,对内可及时协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一是专班建设,镇上成立农机助耕队工作领导小组,村上成立采购专班,采购比选型号、功率、载油量等数据,确保农机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工作。二是专人管理,采取村“两委”主导,村民商议的方式,利用民主投票的方法,召开专题研判会,推选出农机管理队长、会计和物资保管员三名,专人专项负责农机管理工作。三是专账运营,农机助耕队的管理账户与村账户分开管理,产生的收益主要用于日常工作运转,剩余的收益用于队员分红,切实保障专账专支。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区别土地助耕,对于无人耕种的撂荒地可由集体牵头实行代耕代种,耕地费用由集体支付,土地收益可归集体所有;亲友邻居代耕代种由业主给予经济补偿;群众自耕自种的可用于自身收益。二是区别群众助耕,根据群众家庭实际,贫困群众政府补助80%的耕地费用,种粮大户补助40%耕地费用,一般群众补助20%耕地费用。三是区别农机付费,大型农机助耕收益归集体,农户携带家庭机具参与耕种的实行“劳务+分红”的管理模式。农机助耕总体收益实行“三三四”分配制度,30%用于农机日常维护保养,30%用于后续发展规划,40%用于队员年终分红,保障农机助耕队的日常运行,同时也增加群众农业收入,真正引领群众走上致富增收的道路。(作者系南江县沙河镇党委书记)
作者:刘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