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以生活化教学明理导行——访南江县第二中学教师柴雪梅
柴雪梅,大学本科学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年9月入职,在南江县第二中学担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和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部级精品课”获奖名单,我市共2例精品课入选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精品课”,南江县第二中学教师柴雪梅执教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精品课例《学习伴我成长》是其中之一。
精品课如何打造?怎样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近日,记者采访了柴雪梅。
记者:此次入选的精品课是如何打造的?
柴雪梅:精品课遴选通知出来后,学校领导鼓励我报名参加,我欣然接受。入选的精品课是我执教的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主要内容是成长离不开学习,处处可学习。
当时时间特别紧张,只有一周多。接到通知后,我先研读课标和教参,还采访了一些学生,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根据平时上课的经验,自己先打造了一堂完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之后,学校领导听评课,为我提出修改意见,比如教学的设计思路、语言的组织归纳等,然后我反复修改。比如某张照片为什么放在相应的位置?要从编者的意图来考虑,深挖教材、教参。
此次精品课由县、市、省、教育部层层遴选,我的这堂精品课获得县一等奖、市一等奖、省三等奖。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录了两三遍,第一次录的时候有眼神飘离、语言卡顿不自然等情况,第二次录的时候就比较顺利了。这一课分为两个课时,每课时录制了10—15分钟的视频,提交视频和相应的材料到指定网站参加遴选。
其实精品课并没有多么特别,就像平时上课一样,按照教学流程进行,熟悉课标、熟悉教材、了解学情、认真备课上课等。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也希望自己的课能走上更高的平台,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益求精。
除了打造精品课,学校教研在其他方面也做得很好。因为青年教师比较多,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由老教师带领新教师,给予教学方法上的指导。每周分组别召开教研会,教师每周上公开课,组内评课议课。每学期开展课堂展评活动,即全校赛课,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同时开展“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活动,学生不懂的知识点通过多种途径理解消化,提高学习效果。最近学校正在进行本学期的赛课。
记者: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你的教学理念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柴雪梅:南江二中的教学理念是“生本素养智慧教学:以生为本,以能为要,以学定教,启智开慧”,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贯彻这种教学理念,坚持生本课堂,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身心健康立人、活动引领化人、生本课堂强人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具体以“村落式互助智慧教学模式”实施,每六个人组成一个圆形小组,每个组都有学科优秀学生帮辅本组内成绩稍差的学生,发挥学生互助作用,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例如,在入选的精品课中,我主要采用调查法、提问法和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处处可学习”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减轻学习压力,热爱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领悟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设计“想一想”环节,通过“问问爸爸妈妈”课前调查活动,提问“三年级以前掌握了哪些本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领悟成长历程也是学习历程。紧接着引导提问,学生思考。此环节的目的是以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明理导行,拒绝道德说教,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这一道理。
为了让学生讨论得出“每个人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结论,设计“议一议”环节。
观看视频,了解学习途径的多样性,知道玩耍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为突破这一难点,设计“填一填”环节,让学生体会在玩耍过程中也可以学习。
学生分享在做事过程中学到的本领,明白扫地、跳舞、整理房间等实际行动也能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设计“做一做”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解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测一测”环节,为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设计“同学遇难题,热心支招”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学习途径的种类,学会初步解决问题。
记者: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难点在哪里?如何应对这些难点?
柴雪梅:不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侧重的内容不一样,按照普通的模式来教就是给学生讲教材里的内容,让学生把重点勾画一下。其实从学生的笔记来看,很多学生的教材上都是空白的,有的只勾画了一两处。
小学生的学习经历、人生经历特别少,要把教材上的内容以及其中的道德价值观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深入内心去理解是有难度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以学生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这些道理,而不是说空话,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就行了。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道德与法治是“豆芽科”,不用太重视。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学生比较喜欢这门课,但平时上课的状态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堂互动性不强,学生积极性不高,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在我看来,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模拟活动、户外活动,把平时讲的内容落实到行动上,让课堂更丰富多彩。其次,制作课件时可以穿插一些视频、图片,特别是本班学生的图片,学生会更感兴趣,还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理解程度要高一些,以同班同学的亲身经历、生活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的原材料,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因此,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倡导生活化教学。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学生,教学的重难点会有一些变化。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佳彬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