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是《水门桥》?
今年春节档,有一部片子,从一 开始就不一样。
领跑票房,提振信心。
假期过半,《长津湖之水门桥》完成了它的最初使命:
上映4天,票房突破18亿,全面带动整个春节档。
在看过《水门桥》后,感叹之余,许多人都会问出同一个问题:
由《长津湖》铸造的影史纪录,会由《水门桥》来打破吗?
走出电影院那一刻,十点君心里只有两个字:稳了。
这种“稳”,源于影片整体建构的牢靠。
都知道,《长津湖》的背后,三位大导坐镇。
陈凯歌、徐克、林超贤。
而在《水门桥》中,两位大导居于监制,主体由 徐克一人执导。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发布会上,总制片人透露,徐克执导了片中90%的戏份。
虽然有着上下部的承继,一湖,一桥,已经注定二者风格截然不同。
如果说《长津湖》重头戏是一场全面总攻,合围新兴里,全歼“北极熊团”。
它需要不同风格,来描绘宏大战场的全景图。
那么《水门桥》则是更残酷的攻坚战。
徐克执导的统一风格,让戏剧冲突在近乎封闭的小空间内,剧烈爆发。
七连,这支最擅长迂回穿插的小部队,再次接到了命令:
不惜一切代价,炸毁水门桥。
为什么是水门桥?
因为它是美军陆战一师向兴南港逃窜的唯一通道。
咽喉要道,一地定输赢。一万多溃逃美军如果失败,也预定了志愿军后续的全面胜利。
然而,越是生死之地,美军试图反扑的欲望就越疯狂。
水门桥,全长8.8米,半悬空通道。
集发电厂水坝于一体,上面是美军铺设的钢板和火力网,下面是4条巨型引水管道。
用炸弹荡平沿路的美军,在此处更是重兵把守,设下陷阱。
试图将任何阻绝美军逃生的有生力量,都扼杀在此处。
以七连为主的志愿军,兵分四路,深夜潜入,逐个击破。
这里即将发生的战斗,注定更艰,更险。
真实感,也成为《水门桥》观众体会到的第一感受。
黄建新提及,为了还原水门桥逼仄的战场环境,他们在片场“把山都挖了”。
敌人早已占据了制高点,凌空扫射,我军只能匍匐雪上,借水管逆行而上。
在当时接近零下四十度的酷寒天气里,任何行动都是在和死亡搏斗。
《水门桥》的冷,真实到 可见,可感。
严寒肆虐,狂风压得人站不起身,雪花打在脸上,刀割一般的痛。
你几乎想不起来他们穿的是土黄色的军装。
能看到的,只有刺痛双眼的白,鲜血凝结的黑,和斑斑点点的青紫。
冰火交融,寒冷伤人,炽热同样伤人。
美军投下的燃烧弹,将土都烧得滚烫。火焰喷射器,瞬间就能让活生生的人灰飞烟灭。
冰雪和烈焰所及之处,都是酷烈的绝战。
同时,剧情仍在推进,伤亡还在持续,火焰喷射器、坦克碾压、机关炮、拳拳到肉的对搏……
仿佛亲临其境,我们终于得见,战场何其残酷。
那些义无反顾踏上战场的人,又是何其可爱。
水门桥之战,72年前,异国他乡。
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本是冰冷和遥远的。
但人物的动人描绘,让距离瞬间拉近。
就像在七连在战斗开始前,眺望着标志着国界的那座山。
那是祖国的方向。保家卫国,正在此刻。
他们纷纷向那个方向敬礼,默念着“新中国万岁”。
在战火的压力之下,他们的感情,在一个眼神、一个物件、一个手势之间传递。
雷公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护目镜,却一直跟着伍万里在风雪中前行。
谈子为送给平河的巴祖卡,也在这一战中派上了大用场。
连万里那条红围巾,也在关键时刻,红得如此鲜明。
他们让我们铭记住了七连每一个个体。
惦记着回去教好女儿算术的指导员,叫梅生。
性格活泼杀敌勇猛,是余从戎。
七连所有人都是他的小兔崽子,那是雷公。
枪炮无眼,生死难料,一生的分别,可能就在转瞬之间。
炮营老杨碰上了七连,寒暄之间,老杨开口询问:“老雷呢?”
伍千里什么也没有说,沉默就已经是最默契的回答。
如果说千锤百炼的战争塑造了七连,那么伍万里的成长,不亚于浴火重生。
没有什么,能比战友的牺牲、坦克的轰鸣,更迅速地令少年成长。
当他抱着战友的尸体时,他感受到了仇恨的重量。
他数着每一个死在他枪下的敌人。
但在《水门桥》里,余从戎再问他时,他却放下了重担。
“不重要了,我要让你们都安全回家。”
一场战争,让少年老去,也让少年承载了更多人的“生”。
而情的部分,也更浓厚。
在漫天风雪中,伍千里看着弟弟艰难跋涉,做了个捏包子脸的动作。
那是阔别多年,兄弟匆匆一见的挂念。
更是在艰难时刻,感情坚韧的纽带。
伍万里懂了兄长们对他无言的感情,更明白了七连于他们三兄弟的意义。
发起进攻之前,平河终于放下了心结,对伍万里说出了愧疚。
伍百里,是为了他牺牲。
万里说,“百里是我哥,你也是我哥,七连每个人都是我哥。”
不仅是血脉相连,更是注入血肉的传承。
说到底,无论是《长津湖》,还是《水门桥》,都是关于人的战争片。
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他也是活在希望和荣耀之间。
和七连的兄弟,活在一起。
关于这场战争,我们曾经记住的,是他们英雄般的伟岸。
打退美军八次进攻,最后抱起炸药包的杨根思。
再也叫不醒,却始终紧握钢枪的冰雕连。
他们以一己之力打赢了这场战争,以凡人之躯书写传奇。
而《水门桥》则是以真实和动人,让这段记忆,再次注入后辈的血肉里。
在《士兵突击》里,编剧兰晓龙凝聚起这段珍贵的记忆。
如今,我们终于知道。
是军人的荣耀,是保家卫国的信念,使他们成为不朽的丰碑。
光阴荏苒,72年过去,时光轮回,又是一个虎年。
重现昔日军魂,既是我们需要他们。
需要从先辈的足迹中,承继他们对祖国的爱,对家的爱。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也需要一部铿锵有力的作品,挺起中国电影的脊梁。
或许,也是他们需要我们。
是那句我们每个人都想对他们说的话:
我们都记住了你们。
虎年来了,我们带你们回家。
标签: 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