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热点 >

悠长汽笛声中,“雪龙”船从这里启程开赴南极!代表建议上海建设极地科技馆

来源: 东方网 时间: 2022-01-21 21:03:40

为什么要探索极地?

那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一个科学家执着的科学精神与始终如一的科学梦想。

为什么建议建设极地科技馆?

“很多人知道雪龙船,但很少有人了解极地。”1月21日,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惠根告诉东方网记者,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去年11月23日,在一声响亮悠长的汽笛声中,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第二批101名队员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启程,开赴南极。数年前,杨惠根也曾带领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科考船,多次出征地球之端。

在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上,寒冷的两极也许是人类足迹最少的地方。因为遥远、难以企及,所以我们总是对白色的极地世界充满了好奇与距离,“但其实极地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杨惠根举例,北极地区的加速变暖、海冰退缩导致全球气候灾害,南极冰盖和北极格林兰冰盖融化将致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等等。

图说:2018年,中国南极第34次考察队领队杨惠根在恩克斯堡岛。

“南极每年下雪,但雪不融化,而是不断被积压结晶成冰,经年累月留下气候变化痕迹,类似树的年轮。这些冰可以说“记录了”南极地貌的数千万年的演化历史。”他表示,极地科学考察对于认识地球系统有着非凡的意义。

遥远神秘的极地,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地区,也是开展气象、陆地、海洋、生物等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

杨惠根介绍,作为世界上少数在南北极同时独立开展考察并建立考察站的国家,中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在三十多年间,建立起了日益完善的极地立体化科学监测和调查体系打造出“两船六站一基地”的考察保障格局,即两艘极地科考船、六个极地科考站、一个国内基地,科学考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而在深入地开展极地考察研究之后,杨惠根认为,让更多的公众“走进”极地,理解极地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其全球联系,提高公民的极地意识,吸引更多青少年投身极地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才能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从极地大国迈向极地强国发展奠定基础。”

“极地变化不仅是自然演化的过程,北极变化更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着丰富的经济和文化内涵。”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北极圈以内居住着400万常住人口,他们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家的北极地区。

“雪龙2”号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这检验并促进了制造能力提升。“我国位于极圈之外,上海是我国进出南北极的门户城市,这是上海的一张特色名片。”上海是我国唯一的专门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所在地,是我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的所在地,是我国极地破冰考察船的母港,我国的首次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都从上海启程,在上海建立国际化的极地科技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为提升公众对极地的意识与认识,关注极地的全球联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杨惠根建议,为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在上海建立极地科技馆。

杨惠根还向记者展示了他所设想的极地科技馆设计,“可以设立极地自然、极地科技、全球气候变化、极地环境体验、北极原住民和南极门户城市文化等内容的主题科技馆。”

尽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院内设有面积约400平方米的极地科普馆,但由于展示面积和科普力量的限制,远远满足不了我国极地科学普及和国际讲述的需要。

杨惠根表示,不论是极地科学研究水平,还是极地工程研究和和装备建造上,上海都具备很强的实力。他建议在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程中,建设极地工程研究中心,发展极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极地科技进步,促进极地保护利用和全球治理,建立极地科技馆馆,讲好中国与极地的故事,使上海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极地门户城市。

标签: 南极 汽笛 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