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前沿 >

清代北方地区最大的文字狱案就发生在即墨,原因却是家贼-环球滚动

来源: 秋叶侃历史 时间: 2023-01-31 13:37:12

#头号周刊#

#处处有新知#


(资料图片)

文字狱是中国独有一种文化现象,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而中国的文字狱案多发生在改朝换代时封建统治者为了打击异己和压制内心不服者,这些文字狱的受害者又多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却善于玩弄文字游戏的穷酸秀才。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本是一句很有品位的语句,作者却也因此被处死,做了冤鬼。

黄培画像

中国的文字狱案在清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密集的当属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人统计,仅乾隆时代,文字狱案就达130余起。而清代的文字狱多发生在南方地区,严重的一个案子就会牵扯200多人。

在清代,就发生过一起北方地区最大的文字狱案,主人公是即墨人,案件发生地也在即墨,这就是黄培文字狱案。

黄培是谁?他是明朝旧吏,对夺取政权的康熙王朝心存不满

黄培画像

黄培,字孟坚,号封岳,清朝取得政权之前,他在明朝担任锦衣卫指挥佥使、提督街道。他出生于1604年,至1669年涉案被害,活了69岁。

锦衣卫是明代皇家御林军,属于嫡系部队。指挥佥使,也有写作指挥佥事的,是指挥使副手,相当于现在的卫戍区副司令,在当时是四品官,是皇家比较亲近和信任的人。

提督街道,又称为提督街道房。我没有查到相关资料,这个职务也是明代锦衣卫的重要官职,品级不会低于指挥佥事,但我分析应该是具体负责一个部门,就不像指挥佥事那样只是一个分管领导了。

但不管怎么说,黄培在明代旧朝应该是地位非常显赫,深得皇家信任的官员。反过来说,他应该同明朝末代有很深厚的感情。

其实,不光黄培,他的家族中从他爷爷开始就已经蒙受明朝皇恩浩荡了。

黄培的爷爷叫黄嘉善,官至明朝后部尚书,是一品大员。即墨历史上,有五大名门望族,其中一门就是“黄家”,而黄家的发迹就起于黄嘉善。

由此可见,黄培家族世代在明朝做高官,他的骨子里已经深深留有明朝的烙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黄培归居即墨,但他一直以民族气节自居,难免在言行上有“不轨”之处,终于还是酿成大祸。这就有必要从黄培的一本诗集和两个关键人物说起——

鸡蛋里挑骨头:《含章馆诗集》里一下子罗列出黄培的十大罪状

清朝掌权之后,不在官场的黄培在即墨老家以饮酒赋诗为乐,过了几年平淡无奇的安稳日子。之后,他感觉自己写诗没有乐趣,便开始同莱阳的宋继澄等人结办诗社,这就开始有点不消停了。

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这个宋继澄是黄培的姐夫,字澄岚,号渌溪,又号万柳居士,晚年自称海上病叟。原籍长清人,明永乐年间迁徙到莱阳,祖父叫做宋肖,岁贡生,临洮通判。父亲宋兆祥,万历乙酉(1585)举人,汝宁同知,两淮盐运副使。

明朝灭亡后,他同黄培一样赋闲在家,两个人有同样的遭遇,有同样的志趣,自然也就能够说得上话。当然这些“话”就多有反清复明之意,是大逆不道的。后来,宋继澄因黄培文字狱受牵连,也就不是意外之事了。

含章馆诗集

出事之前,黄培,包括同宋继澄结社写了280余首诗作,后来他自己删减修改,整理收录了266首,命名为《含章馆诗集》,这里我没有细考,含章馆应该是黄培在即墨的书斋或诗社的名字。之后,黄培又自费印刷出版,分送友人,以他当时的影响和实力,肯定印刷量不小,当然社会影响面也不小。

就是这样一本诗集,最终被别有用心的人当作陷害他的工具,被人从中断章取义,罗列出了十大罪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黄培文字狱案的2个始作俑者:都是黄家有恩于他的家贼

黄培文字狱案历时4年之久,涉及大江南北的文化人士达217人,最终黄培被处以绞刑,成为中国历史上北方地区最大的文字狱。而这起文字狱的始作俑者竟然都是黄家有恩于他们的2 个亲戚和家奴,这恐怕是黄培到死都不能相信的事实。

康熙四年,黄培的妻侄,也就是他小舅子蓝溥的儿子同黄培的儿子黄贞明同窗反目,这本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无可厚非,也许他们很快就会和好如初。但问题是两方家长掺和其中,最终演化成黄培同蓝溥之间的矛盾。估计是蓝溥没有占到上风,或者吃了黄培的窝囊气,便开始怀恨在心,寻找机会报复。终于,蓝溥在《含章集》里嗅到了腥味,他断章取义地从中摘录了一些“反清”语句,控告于县衙。

蓝溥也许只是为了出出气,肮脏一下他这个脾气古怪的姐夫,没想到却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酿成大案。因为,他的控告信被另一个对黄培怀恨在心、也在伺机报复的人发现了。

这个人名叫姜元衡,他本是黄嘉善的老家仆之孙。在黄家的培养和帮助之下,姜元衡于清初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但他心术不正,又加之同黄培志向不同,自然就不招黄家喜欢。

有一年,姜元衡回即墨老家省亲,照例要到黄培家中拜访,没想到却遭到黄培的冷落与戏弄,使姜元衡对黄培恨之入骨。当他看到蓝溥的控告信之后,便进一步搜罗整理,加工提炼成“十大罪状”,最终要了黄培的老命,报了积怨宿仇。

结语

黄培文字狱案是有一定历史原因和政治背景的,单从黄培自身上找原因,很多问题也是发人深省的。

1、不识时务。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进程,是任何人无法逆转的。作为旧朝老臣,对前朝怀有旧情本来无可厚非,但识时务者为俊杰,黄培不应该在自己的诗作中流露不满情绪,更不能结社集会,那是任何统治集团都不能容忍的叛逆行为;

2、不善修身。黄培虽然会写诗,但他从事的职业却是武官,可以说是一介武夫。历史上有关他的性格没有多少记述,但我想他应该是一个高傲有个性、甚至是有些刚愎自用的人,否则就不会参与儿子与妻侄之间的纠纷,也就不会羞辱家奴的后代,犯下这样低级的错误。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