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来助力 护好管好黑土地(美丽中国·关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②)-天天看点
核心阅读
黑土地是珍稀的土地资源。近年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架设水肥一体化管道系统,建设高标准农田,并通过线上线下、田间地头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黑土地保护的知识理念,让黑土地增肥添绿。
(资料图)
松花江畔,银装素裹。三江平原的黑土地上,不少农民已经忙碌起来。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城区出发,沿着“三江平原百公里绿色稻米长廊”东行,最先进入的是桦川县。在桦川县双兴村,几台抛撒车隆隆驶过,身后扬起滚滚“烟雾”,走近一看,是一车车有机肥料正被均匀地扬撒向地面。
“有机肥可以提高地温、活化养分、增厚黑土、培肥地力。”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赵德山介绍,合作社1.2万亩地全部使用有机肥,完成绿色有机认证。
桦川县北倚松花江,南枕完达山。近年来,当地综合农艺生物措施,推动改造修复工程,建立多种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护好管好黑土地。“去年,全县总耕地面积210万亩,其中绿色种植面积达110万亩,高标准农田80余万亩。”桦川县农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国玉说。
技术升级,省肥省药
“这块田里能‘长’出一桌子的荤菜素菜!”赵德山介绍,合作社有鸭稻、蟹稻、虾稻、鱼稻多种种养结合耕地,今年面积将达4000亩,“鱼苗吃虫除草,田里还有防虫灯,全年都不需要喷洒农药、除草剂。”
一沓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一摞农事工作手册,记录着眼前这块土地“一增一减”的变化。“卡上的建议施肥总量逐年下降,但一算亩产,却是年年在涨。”赵德山说,“5年来,肥料亩均使用量减少20多斤。黑土地增了肥力,我们省了肥料。”
目前,黑龙江全省主栽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实现全覆盖,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约每150亩地取一份样本,我们对全县耕地取样测土配方,然后发放施肥建议卡。”桦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忠生介绍,通过分析各地块中氮磷钾等元素含量,让农户做到缺啥补啥,定制“营养餐”肥料。
黑土地“增肥”背后,离不开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推广。大马力收割机、秸秆粉碎抛撒机、免耕播种机……走进农机库,赵德山向记者介绍起新购入的大农机:“2015年合作社被纳入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后,在农技推广中心的支持下,全部耕地均采用秸秆粉碎抛撒等保护性耕作模式。”
2022年,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超2550万亩。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全省因地制宜推广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旱田“龙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两种模式均被列为全国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
再次走进合作社的千亩无人农场,空中田间都有了新变化。耕地上,纵横架设着水肥一体化管道系统,一键启动后,肥液与灌溉水精准配比,直达作物,每亩地节水三至四成,省去近20斤肥料。
“如今,用来施肥的无人机也用上了新型微生物菌肥代替化肥,不仅减少污染,还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地力。”赵德山说,“我们应用了不少新技术、新配方,这离不开各级专家的指导。”
2022年,黑龙江省开始有序推进这样的微生物菌剂示范推广项目,已在70个县(市、区)落实微生物菌剂推广面积538.4万亩。
良田改造,节水固土
汽车驶进桦川县新胜村村民王大江的千余亩耕地,仿佛穿梭在白底黑格的棋盘中间。地块方正平整,田间设有小型气象站、病虫害监测站。
“前年政府给建成了高标准农田,农田大了、平整了。”改造期间,王大江时不时来现场观摩,他发现,表层营养土被归整到一旁后,推土机开始进行平地作业,施工结束后,营养土被层层铺回田间,通过这样的土壤剥离利用技术,确保农田有机物质、微生物、营养物质得到最大保护。
碎块田连成网格田,沟渠桥涵通连其间。“黑龙江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超过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可增加10%至20%。”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窦洪波介绍。
2017年以来,桦川县水务局推进渠道防渗衬砌、配套田间建筑物等工程措施,年节约水量达到3500余万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大大提高。
“两三年前,一下雨,沟里的水夹泥带土向下游冲,沟也越冲越大了。”在新胜村上游,团结村村民陈文书道出原因。之前,他家地里的那条侵蚀沟不仅让耕地支离破碎,雨天还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但近几年,土沟子被铺上石网,像是一条小河,稳固多了,土壤不‘跑’了。”
“综合工程和林草措施,我们从上游入手,先上后下,沟坡同治。2022年,全县累计完成侵蚀沟治理282条。”桦川县水务局局长石立恒介绍。2021年以来,黑龙江已治理侵蚀沟1.08万条;到2025年底前,全省计划完成2.53万条侵蚀沟治理任务。
智慧农田建设,也让田间管理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提效。“以往,不论有没有病虫害,村民们每年至少也要打3遍药。如今,黑土地‘没病就不吃药’,一年打一两遍就行。”杨忠生解释,数据分析来自县农业智慧指挥中心平台,基础数据源自全县51座田间气象站、34个病虫害监测站点、30架农业溯源监控设施的实时监测,“通过收集墒情、气象、病虫害数据,辅以卫星遥感数据,做到智能化分析、预测用肥用药需求,辅助农民高效开展田间管理。”
目前,黑龙江建成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点4000个,已建成覆盖全省的病虫疫情在线监测网络体系。
机制优化,防控污染
小货车停在梨树村村级回收站门前,村民孙振华送来从村里收集的小半车农药瓶。打开台账,回收站负责人朱立成介绍:“农药瓶县里按每个1角钱回收,包装袋、桶、罐都有偿回收。”
朱立成将回收物清洗、风干后,村级回收站内的这些废弃物将被运往专业的无害化处理工厂,制作成再生产品。
桦川县印发《桦川县农药废弃包装回收处置实施方案》,县财政设立回收处置资金,建设135座回收站点,形成县、镇、村三级网格化全覆盖的回收体系。2022年全县农药废弃包装回收率达85%以上,处置率达到100%。
黑龙江把黑土地保护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乡村振兴实绩和市(地)级考核重要内容,全面推行田长制,建立七级田长责任体系。目前共落实各级田长338万余人,形成全领域、全要素、全覆盖的黑土耕地保护态势。“近两年,制度激励、巡田管护双管齐下,田间地头很难再发现废弃物了。”梨树村田长王勇介绍,自己每周都会进行至少3次巡田,发现废弃物丢弃、秸秆焚烧、非法侵占等行为,会第一时间制止、上报,甚至追责。
眼下,正是宣传培训的好时机。“过几天,农科院专家有直播,讲可降解农膜地膜的优势,记得看看。”拿着宣传单,王勇讲政策、说利弊,普及黑土地保护的知识理念。这是他作为村级田长的重要工作内容。不仅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村内广播等形式宣传,走街串户也是常态,“现在大家都逐渐意识到,学好用好‘黑科技’,才能护好黑土地,守住咱们的‘金山银山’。”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3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