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前沿 >

读史论秦:从秦对外战略的变化,看秦一统天下的原因-环球新要闻

来源: 邹宁 时间: 2023-01-22 10:35:26

秦国虽然不是第一个崛起的诸侯国,但却是完成最终目标,成功统一的国家,一开始没有人看好秦国,可当秦国真正崛起的时候,大家才发现秦国已经势不可挡。

不过秦国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连续多位君王的努力,才最终完成了统一,秦始皇只不过是一个负责收尾的人而已,那么秦国究竟凭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呢,这点从秦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就可以看的出来。


(资料图片)

一、低调发育

(一)秦国建立

秦国并不是西周初期就册封的诸侯国,而是在西周不断发展过程中才出现的诸侯国。

根据记载,秦国最早出现于秦非子,当年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封赐了一片土地,只不过这个时期的秦国还是属地性质,并没有正式册封,直到后来平王东迁时期,因为护驾有功,秦国才正式成为诸侯国。

在成为诸侯国之后,秦国真正拥有了发展国家的能力和权力,那么这个时期的秦国选择了怎样的对外战略呢?当然是对外低调,逐渐提升自己的实力。

在秦国刚刚成为诸侯国时期,秦国还没有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正面抗争的能力,但秦国也不能固步自封,毕竟西陲之地有太多的弊端,于是秦国选择向戎狄出兵。

其实在秦国的封地当中,有很多地盘实际掌握在戎狄手中,所以秦国想要发展就必须取回这部分土地,虽然这个过程十分的痛苦,秦国也出现了大面积的伤亡,但好在最后秦国还是拿到了这片土地,有了立国之本,因此秦国也开始转变对外战略。

(二)初步尝试

在秦国成功立足后,秦国的对外战略开始改变,并试图从各个诸侯国手中夺取一部分土地,用“浅尝辄止”来形容也不为过,比如在和晋国的战斗中,秦国只是夺取了一部分土地就不再进攻,因为此时的秦国还不够强大,不足以同时对抗两个国家,如果其他国家一旦联手,秦国必然会覆灭,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所以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对外战略一直保持在“试探”阶段,有机会就夺取一部分土地,如果没有机会便不会主动出兵,尽可能的减少和其他诸侯国的冲突,同时也会接受周王室的调停和其他诸侯国的“威慑”,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猥琐发育,别浪”。

不过这个战略只停留在春秋时期,当进入到战国时期后,秦国便改变了自己的对外战略。

(三)放开野心

随着三家分晋的出现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变化,秦国开始选择频繁出击与各个诸侯国接触,但此时的效果并不好,一方面因为秦国本身底子弱,另一方面因为其他诸侯国也在变强,所以此时的秦国处境并不好,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内乱,但经历过商鞅变法后,秦国终于奠定了主要的对外战略:誓要东出。

二、远交近攻

(一)商鞅变法

秦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必然是商鞅变法,虽然商鞅最后被车裂,但秦国依旧延续了商鞅时期的大部分政策,让秦国开始强大起来,于是秦惠文王便拉开了东出的序幕。

此时,其他诸侯国也感受到了秦国的强大和野心,由此,拉开了秦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斗。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为秦国改变外交战略的原因,因为商鞅变法不但强大了秦国的实力,还强大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

在冷兵器时期有两件事可以直接改变军队的战斗力,一个是武器的革新,另一个就是整体的士气。

秦国在国力强大后,开始着重发展弓箭,成为了战国时期远程战斗力最强大的军队,不过这并不是重点,随着商鞅变法给予了底层人获得爵位的机会,秦国的军队变成了真正的虎狼之师,让其他诸侯国感到害怕。

(二)合纵与连横

虽然商鞅变法让秦国不断强大,但也没有强大到能够直接和其他六国战斗的程度,因此秦国必须逐一攻破,慢慢的蚕食其他诸侯国,但其他诸侯国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秦国消灭,于是战国便拉开了真正的战争序幕,诸国以合纵对付秦国,秦国与连横进行回应。

这个时期秦国的外交战略虽然强势,也也十分谨慎,讲究步步为营,慢慢的蚕食,这种外交战略得到了接连几位国君的认可,不断扩大秦国在战国时期的优势地位。

此时的秦国并不着急,他们在等待一个契机,一个可以直接横扫六国的契机,这时,秦昭襄王出现了。

三、横扫六合

(一)灭国之战

秦昭襄王也许不如嬴政的名气大,但是他手下的将领却无与伦比,这个人就是白起,在拥有了庞大的国力和白起这样的猛将后,秦国的对外战略做出了一个小小的调整,但对整个战国的局势影响非常可观,那就是最大限度消耗其他诸侯国的有生力量。

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初期,战争还是相对平和的,不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也不会屠杀俘虏,更不会去追击,所以即使战败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这就是为何春秋战国打了这么多年,各个诸侯国看起来还完好无损的原因。

但秦昭襄王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决定要下狠手,每次战斗不管胜利还是失败,都会让其他诸侯国遭受很大的损失,这集中表现为三点:抢夺城池、抢夺人口、大量击杀。

城池和人口的减少,对国力的影响非常大,这也是其他国家和秦国交战,最后越来越弱的原因,但这样的战斗还是效果太慢,于是秦昭襄王便选择了最狠的方式:杀降。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这是整个战国历史当中杀降最严重的一件事,也是白起被后世不断唾骂的原因,但白起真的敢违背秦王去这么做吗?

从白起的结局来看,这件事大概率是得到秦昭襄王认可的,因为这一战后赵国彻底元气大伤,无法再对秦国造成很大的威胁,可如果放走这四十万赵卒,赵国随时有能力卷土重来。

虽然长平之战十分特殊,但也体现了当时秦国的对外战略:完成统一。

(二)摧枯拉朽

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六国的转折点,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几乎再也遇不到可以势均力敌的敌人,其他诸侯国节节败退,先后被灭,最终秦国完成了统一的重任。

从秦国对外战略不断变化可以看出秦国的整体思路还是十分清晰且正确的,在自身图软弱的时候低调发育,在自身成型后慢慢试探,最后果断出击,不给敌人留任何活路,如果要用两个字来形容秦国这么多年的发展,那一定是“隐忍”。

其实直到秦国成为诸侯国之后,秦国一直被中原地区视为“蛮夷”,对秦国轻视之心昭然若揭,但秦国却从来没有去争辩,而是默默的忍耐,因为那个时候的秦国一旦和晋国这样的大国有了冲突,秦国将会围在担心。

即使到了战国中期,秦国也没有盲目和其他诸侯国开战,而是利用诸侯国本身的矛盾打破他们的联盟,才决定分别蚕食,这才是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六国的原因。

对于秦国来说,先前所有的得失都可以不计较,因为他们只需要一次机会,一次可以快速击败其他六国的机会。

为何秦国统一六国一般都会被形容为“摧枯拉朽”,是因为秦国完成统一的速度特别快,很多平民还没有反应过来,秦国就已经完成了统一。

但是从国家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很容易在国内留下大量的反叛势力,为何秦始皇一直要坚持南巡,就是为了消灭这些隐藏起来的残留势力。

那么秦国明知会带来这样的后果,为何还要快速完成统一,而不是慢慢的统一并确保国家稳定呢,古代作战讲究“再而衰、三而竭”。

如果当时秦国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就代表给了那些残余势力一个缓冲的时间与空间,等他们重新积蓄力量,统一之路会再次变得艰难,所以秦国才会先统一、后平叛。

从秦始皇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思路还是十分明确的,现是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等方式不断消除六国参与的影响力,让平民不再有反叛之心,另一方面再慢慢的消除六国遗民,这里的六国遗民主要指皇室和贵族,比如项羽就属于六国遗民,他能够起兵,正是靠着自己的贵族背景和家族的财富。

四、结语:

虽然秦国在很短时间内就被推翻,但秦始皇本人的理念还是十分正确的,而项羽等人也是在秦始皇去世后才有了机会,如果秦始皇在世,十个项羽也不够看,而秦国能够成为战国乱世的终结者,和他正确且不停变化的对外战略密不可分。

相比之下,其他诸侯国的对外战略几乎等同于没有,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够坚定,经常变卦,如果其他诸侯国也早早制定目标和明确的对外战略,秦国也许并不是最后的赢家。

可遗憾的是,其他国家的对外战略几乎一直被秦国牵着鼻子走,简单来说,就是秦国愿意结交,就是秦国的好朋友,如果秦国打我,我就和他发火,能够铁了心对抗秦国的,也只有被坑杀四十万士卒的赵国。

责任编辑:

标签: 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