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前沿 >

暴政只是假象,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后代史官不敢写也不想写-环球时讯

来源: 团团说历史 时间: 2023-01-15 13:41:38

贾谊在《过秦论》里评价秦国的基业是“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从秦孝公开始,上天似乎就格外垂青这个原本僻居西戎的小国,连续六代帝王似乎就没有特别拉胯的,各有各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

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无疑就从别样的视角仔细诠释了秦国从艰难崛起到君临天下的历程,从最初秦孝公时期的“裂变”到最终秦始皇时期秦国终写成一首雄浑壮丽的“大秦赋”,老秦人实在已经等得太久了。


(相关资料图)

然而在战国末期如此无敌之姿的大秦帝国,却经历了短短15年就走向衰亡,六世的积累和努力,仅仅用了两代的时光就被雨打风吹去,这样的结局在令人痛惜的同时也不禁令人好奇,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秦国的崛起和商鞅变法

秦国的崛起与商鞅变法有分不开的关系。秦国最初虽偏居西方一隅之地,但传承的历史却格外悠久,而且祖上也阔过,春秋时期秦穆公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将秦国短暂带入称雄列国的荣光,然而这样的风光似乎昙花一现,秦穆公之后秦国再度沉寂,终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似乎都再没有什么太拿得出手的丰功伟绩。

如果历史真的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或许秦国只会在默默无闻中消亡,然而秦孝公出现了,他的出现将商鞅变法的新变革带到了秦国,也由此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秦国历代君王那么多人,唯独秦孝公被奉为“六世余烈”的开山之祖,原因就在于此。

当时的中国在经过春秋时代连年的诸侯兼并之后,只余下秦、楚、燕、赵、韩、魏、齐七个大国,其中齐国还换了当家做主的人,从姜氏齐国变为田氏齐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即将比春秋时代更加铁血的时代。

所有的诸侯国都处于历史的转折处,国家将何去何从?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国家在之后残酷的兼并战争中立于鳌头?这是当时所有统治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在各诸侯国中,秦国回答这个问题的需求最为迫切,因为他们最弱。

当时的秦国“国家内忧,未遑外事”,直白点讲就是内外交困、国家积弱,在外面与秦国毗邻的三晋,尤其是魏国更是直接威胁秦国的生存,就连秦国故有的战略要地河西地区都落入魏国之手。

秦惠公时期为了夺回河西地区,秦国兴兵五十万却在阴晋被吴起统帅五万魏武卒打了个大败,一时之间秦国陷入“诸侯卑秦”的境地。

谁也不想被别人看不起,秦孝公决心振兴秦国,但口头自嗨拯救不了秦国,要想富国强兵首先就要找准国家贫弱的症结。

秦孝公自己找不到,他与他的父亲秦献公的励精图治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秦国的现状,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懂行的人——商鞅。

那么制约秦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封建制度的确立,为什么这样讲呢?

按照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战国时期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渐取代了古老的刀耕火种,人们的生产效率尤其是在农业领域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的地主阶级迅速崛起,在政治上他们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而在经济上他们也急需兼并大量的土地以积累更多的财富。

而当时垄断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世袭奴隶主贵族就成为他们最大的敌人。

所以此时的各诸侯国所要做的就是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建立符合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新政治经济制度。

简言之战国时代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嬗变时期,谁能率先完成社会制度的变革,谁就能在诸侯争霸中占据先机。

虽然当时不是所有的统治者都能明确了解这一点,但他们大都嗅到了社会正在变化的气味,所以各国统治者竞相进行变法改革,魏国的李悝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燕国的乐毅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其中改革最彻底、最深入、效果最好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措施有很多,简单归纳起来,商鞅在秦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又建立“军功爵”制度,按照军功大小安排土地、官位,客观上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其他还有诸如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制定秦法、强调法治等等措施。

不能说的秘密

商鞅作为一代法家圣贤,以秦法为纽带,在秦国内部事实上建立起军国主义专制体系,将秦国彻底化为一台不停歇的战争机器,依靠制度优势秦人习于耕战,战斗力爆表,各诸侯国在秦国面前溃不成军,最终由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时代。

不过随着战争的停歇,以耕战为基础的军国主义专制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没有了战争“军功爵”制度的运转发生阻滞,平民上升的渠道再度受到制约,而严酷的秦法也令很多百姓叫苦不迭,平常的战时状态情况特殊大家还可以勉强忍受,如今天下太平还要一直苦下去,这谁受得了。

就像一把时刻绷紧着弦的弓,时间长了弓弦是会断的,再比如领导让你天天“007”,还杂七杂八的一堆破事儿,有几个人能毫无怨言?而胡亥的胡作非为又无疑激化了矛盾,本来秦始皇时期,大家日子虽然过得苦,可起码领导英明,不会无缘无故地瞎折腾,公司业绩可观,大家还能忍的下去。

但换了一个二代上位,本事没有多大,折腾人倒是一把好手,业绩直线下降不说,还要求你无怨无悔地为领导牺牲,今个要你交钱、明个让你加班,还不给工钱,

本来就激烈的矛盾自然在某一刻集中爆发出来,于是秦国就这样灭亡了。

后世为了解释秦国迅速走向衰败的原因,将所有的失败归咎于秦始皇的暴政,其实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纵观秦始皇的为政举措,他的很多政策都是有的放矢的,除了为了个人享受而做出的举措,修建万里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敌、修建驰道是为了便利交通,至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废分封行郡县等更是功在千秋的举措。

以秦法为代表的秦国相关制度只是适用于战争状态下的暂时性制度体系,它并不利于天下一统后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秦国之所以二世而亡与此有很大关系,即使真的要找一个人来背锅,这个人也不应该是秦始皇,而应该是胡亥,毕竟秦二世是真荒唐、真暴政。

后世的史官们大多将秦朝灭亡归结为皇帝个人的暴政,这一方面出于政治的需要,毕竟只有前朝皇帝的荒唐才能衬托出当今皇室的众望所归;另一方面对暴政的批判也更加符合儒家仁政观念的思维路径,所以史官们不敢多言,也不愿意多说。

结语

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秦国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及时彻底地进行了制度上的变革,因此迎来了崛起,可也同样在急需改变的关键时期,秦朝未能及时转变发展状态,所以迅速走向衰弱。

其间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可不察。

参考文献:

《史记》等

责任编辑:

标签: 秦朝灭亡 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