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蕾”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
第一次听到叶黑龙的名字,让人印象深刻。这其实是音译的佤语名字。佤族女孩,“叶”代表长女,“黑龙”寓意健康长寿。叶黑龙从小成绩优异,后来更是依靠“春蕾计划”的资助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之后,她又继续深造,成为目前县里唯一的佤族博士,如今在云南大学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叶黑龙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她克服了许多困难,也遇到了许多帮助她的人,最终收获光明前程。而她的受教育经历,也反映着当地教育的发展变迁。
“春蕾计划”圆梦求学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叶黑龙的老家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厂镇代格拉村。在她幼年时期,当地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仅靠种植庄稼为生,但产量低,基本温饱都难以保障。读初中时,家里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初中毕业的暑假,叶黑龙已经做好不能继续上学的准备。
2002年7月的某一天,一通电话改变了她的命运。电话是县妇联打来的,因为中考成绩优异,当时的班主任向县妇联推荐,让她去昆明读免费的“春蕾高中班”。
希望就在前方,但是从西盟到省城昆明600多公里路需要200多块钱的车费,这对叶黑龙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在父母非常支持她。就这样,叶黑龙来到昆明女子中学“春蕾高中班”,继续她的求学之路。
“我真的很幸运。如果没有‘春蕾计划’,我应该不会有读高中的机会,可能就回到村里嫁人了。”叶黑龙感慨道。
除了免去学费和住宿费,“春蕾高中班”每个月还会定期发一些饭票,但这不足以支付生活费的缺口。于是,在老师的介绍下,叶黑龙利用每周日休息时间,去照顾独居老人。考虑到往返家乡的费用不少,高中三年的寒暑假,叶黑龙基本都留在昆明勤工俭学,和照顾的老人一起过年。
高中三年,叶黑龙感受着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并开始憧憬大学生活。有一次,老师带他们参观云南大学,她便暗暗想,如果自己能考上云南大学,那该多好。
高考结束后,她留在昆明,边照顾老人边等待成绩。最终她考了580多分,超过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但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报志愿时,分管‘春蕾班’的林副校长鼓励我试一下中央民族大学,那可是民族类院校的最高学府啊!”在校长的鼓励下她坚定地填下了志愿,最终,不负期望,如愿被录取。
大学期间,叶黑龙一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体育锻炼和宣传民族文化,日子过得很充实。她参加了学校的陀螺队,并代表海淀区、北京市参加市级、全国比赛。因为“春蕾高中班”的培养,她还得到了西部助学工程的资助——包括助学金,和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年级前5%的优异学生才有的学费减免。国庆60周年时,叶黑龙还参加了由中央民族大学56个民族师生组成的“爱我中华”群众游行方阵,并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了当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联欢。
“‘春蕾计划’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不可能有后面这些发展。”提起过去的这段经历,叶黑龙很是感激。大学毕业时,她以全班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保研资格,后来又读完了博士。毕业后,她受聘于云南大学,成为一名高校教师。
每往前一步,对家乡的孩子都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叶黑龙很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曾有人对叶黑龙说,如果要研究西盟佤族自治县的教育史,她30年来的受教育经历很有代表性,她自己也深有体会。“不要说30年,现在每个假期回去,我们那里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上学条件更好,老师也更加专业。”
叶黑龙记得,她小时候能够坚持上学的同龄人并不多,家长在意的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能帮家里出多少力。于是很喜欢上学的叶黑龙经常被人“批评”:“人家都不去上学,在家里带弟弟妹妹、放牛、砍柴,你为什么要天天去学校?”叶黑龙准备读三年级时,班里陆陆续续有人辍学,只有她和为数不多的同学在努力坚持。
小学五年级时,叶黑龙和村里另一个男同学通过县里的选拔考试,到离家近30公里的西盟县民族小学上学。每年学校会统一收取150斤谷子当学生的粮票,有些同学因为家里交不起粮食而被迫辍学。在母亲的艰难支持下,叶黑龙坚持下来了。
当时,乡里每天只有一趟车到县城,车费10块钱。司机为了照顾周末回家的学生,通常只收半价,但他们仍然没钱坐车。有时候周末想回家,学生们便只能走回去。“周六下午四五点下课后开始走,有时候凌晨一两点才到家,在家里睡半宿,第二天一早又走路回学校,常常还要绕道走山区小路。”叶黑龙说。
每次回家,叶黑龙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装一瓶辣椒带回学校当下饭菜。“学校只提供一份白米饭加一个菜汤,所以为了那瓶辣椒,我也要走回家。”干辣椒配上盐、味精、花椒、姜蒜等舂在一起,便是最好的下饭调料。“有点像北方的油泼辣椒,但我们那个时候家里吃不上油。”一瓶辣椒,省着吃,可以吃两三周甚至一两个月。
时光飞逝,当初那个不论遇到多少困难,都没有放弃求学的叶黑龙,已经成长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一名教学科研人员,她还一直坚持佤族语言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同时以语言为载体,积极推进佤族社会文化研究。
尽管如今在很多家乡人的眼里,叶黑龙已是当地读书最多的人,但她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知道,大家对她有诸多期待,她每走一步,对当地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信号”。“我不只代表我自己,受助于‘春蕾计划’和社会上很多人的关爱支撑着我一路前行,只有我越来越好,大家才能更加坚定地相信‘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孩子努力奋进,尤其是让学生家长改变过去‘读书无用’的观念。”(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