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前沿 >

“高质量的提案来自一线调研”(履职故事)-天天关注

来源: 人民日报 时间: 2022-12-01 09:31:48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履职近10年,围绕“打造高端科技智库”“推进空间信息数据开放”等主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顾行发先后提出39个提案。每当被问到“如何履职尽责”时,他总是态度坚定:“问题解决了提下一个,问题没解决就继续提。”

灰霾监测是顾行发关注最多的一个问题。2013年3月,顾行发履新政协委员。那时,我国一些地区重污染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空气重污染“病因”何在?这需要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有效监测,再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当时,我国主要通过地面监测站对空气中细颗粒物进行监测,加之站点建设成本高、数量少,难以满足实时、动态、大范围监测灰霾的需要。

“卫星遥感‘一眼千里’,可以大面积同步监测灰霾,且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时效性、动态性和经济性显著。”顾行发说。经过大量可行性研究,2014年,顾行发提交了《关于加强基于卫星遥感手段监测中国灰霾特性的建议》,呼吁发射灰霾细颗粒物观测卫星,建立涵盖卫星高空遥感、飞机空中巡航和地面站点监控的综合监测体系。

2018年5月,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可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高分五号,填补了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的空白。此后,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五号02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陆续发射,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有了天地结合、互相补充的综合监测体系,我们就敢于将科学数据拿出来,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大气治理的成效。”顾行发说。

除了结合专业领域积极建言献策,顾行发格外关注与自然资源、粮食安全、农民利益相关的问题。2021年10月,顾行发主动申请到江苏开展自然资源督察调研,深切感受到国家自然资源保护与督察取得的成就,特别在遏制耕地“非农化”的基础上增加了防止“非粮化”的督察,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但他也体会到,自然资源督察工作在体制机制、支撑技术体系、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

“发现问题就要一盯到底。”尽管日常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顾行发仍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深入实地调研。有一回,他冒着大雨,坐了近两个小时车,跟随督察人员来到东部地区某乡镇,查看一处疑似违章建筑。实际上,违章建筑早已被拆除。“督察人员调用的是几个月前的卫星数据,无法显示最新的耕地利用情况。”顾行发深有感触,“要提高督察科技手段,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时效。”

结合调研,顾行发提出了提升自然资源督察技术支撑能力的建议,利用现代测量、信息网络以及空间探测等新技术手段,构建“天上看、空中探、地下查、网上管”为一体的综合自然资源督察技术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提升自然资源督察专业技术队伍能力。他的建议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高度重视,还为此专门召开了工作交流会。

“只有坚持为民情怀,提案才能切中百姓需求。”顾行发说。近期,他呼吁通过推进碳中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既助力乡村振兴,又兼顾环保。“高质量的提案来自一线调研,我将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力。”顾行发说。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1日 18 版)

标签: 自然资源 大气污染 卫星遥感 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