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前沿 >

环球观天下!驯化与农业起源

来源: 光明日报 时间: 2022-09-13 08:31:54


(资料图片)

农业产生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距今一万二千年到一万年间,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进化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的起源阶段。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的高峰期在距今2.1万年到1.5万年期间。冰期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体现在文化方面,如石器标准化、宗教仪式出现、社会网络系统扩大,还包括农业出现以及其后定居社会的出现、陶器等各类加工工具的出现。

人类从漫长的狩猎采集社会开始进入驯化农业阶段时,经历了一场重要的变革,即“广谱革命”形态的出现。其生态学解释是:人类从以往利用“k-选择资源”(大型动物,增长潜力有限,过度利用将导致资源枯竭)转向“r-选择资源”(小型物种,潜在产量高,不会因开采而导致资源枯竭)。气候的变化使诸多大型动物灭绝或改变活动范围,人类不得不在渔猎采集之外寻求新的更稳定的食物来源。

何谓“驯化”。以选择为先决条件,导致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被人类活动改变,在动植物与人类之间发展出的一种共生关系,就是“驯化”。而通过能动生产获取的食物数量超过一个社会所需食物的一半以上,驯化的动物已不再被限制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的范围之内,这样的量化程度才能说是进入驯化阶段。

人类对植物的驯化是一个非常缓慢、复杂的过程。首先是野生种作物的栽培和获取,之后才能进入真正的驯化阶段。而包含有部分驯化作物和需要系统耕耘的谷物生产系统的出现,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驯化。驯化的标志是什么?以大麦为例,野生形态的大麦具有防卫性、扩散性,驯化形态的大麦防卫性消失,尺寸变得较大,生长比较稳定且具有同步性,自身授粉迅速萌芽,这是从形态学看待农作物的驯化过程。

驯化及农业起源的探索与实践。欧洲学者早期对农业和驯化产生的理论探索是“农业带状分布说”。该理论认为,从极地到热带,依次分布极地猎人、游牧群体、犁耕农民、游牧+狩猎采集民族、热带种植者+狩猎采集民族。20世纪以后,植物学、遗传学和农学开始探索农业起源,苏联科学家瓦维洛夫对植物学、遗传学和植物种群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在植物分类和分布的基础上,他描绘总结出7个驯化中心,包括热带南亚中心、东亚中心、西南亚中心、地中海中心、埃塞俄比亚中心、中美洲中心、安第斯(南美洲)中心。但植物学的结论并不能解决真正意义上的作物驯化和农业起源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考古学的介入。

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最早提出“新石器革命”的理论。农耕的出现、家畜的饲养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发生在近东地区,因此这一地区是探讨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多学科综合研究逐渐成为农业起源的基准研究方法。美国考古学家麦克尼什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中美洲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他认为在农业的初始阶段并未伴随出现定居村落、陶器、磨光石器等被柴尔德列为“新石器革命”的基本要素。因此,麦克尼什提出农业的起源并非一场革命,而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世界上的七个驯化中心。通过考古学的发现、研究和不懈探索,我们已经可以确定在世界上一共分布着七个重要的驯化中心,包括亚洲西部两河流域、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萨凡纳地区、北美、中美、南美,以及中国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等。亚洲西部两河流域,包括西面的黎凡特地区与东面的扎格罗斯山地,都是非常重要的农业起源地区,尤其是地中海东部沿岸的黎凡特地区。该区域原产野生大麦、一粒小麦。麦类的驯化谱系,通过在近东地区大量的考古学、植物学、遗传学、基因学的研究,发现是从一粒小麦到二粒小麦,再驯化到六粒小麦。农业在近东地区出现以后向外扩散,呈现出向西北方欧洲波浪式的传播,这一过程大概经历了5000余年时间。非洲地区的农业是从黎凡特南部沿地中海进入尼罗河下游河谷的,但是非洲本身也有本土农业,主要出现在撒哈拉沙漠南面的萨凡纳地区。非洲本土农业的品种以珍珠粟、高粱、非洲稻为代表。美洲地区驯化的农作物种类非常丰富,可以占到我们今天食物种类的60%,对世界作物品种的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南瓜、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花生及豆类作物都来源于此。东亚地区的农业发展主要在中国境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驯化作物是水稻,湖南南部道县的玉蟾岩和江西万年的仙人洞遗址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在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水稻籽粒,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1.8万年至1.6万年左右,同时还出土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陶器。距今1万年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种植已经相当普及。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水稻籽实及种植水稻的农具。黄河流域及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也是重要的驯化中心。旱作农作物粟的祖本植物是今天我们在各地都能看到的狗尾草,黍的祖本应该是当时在北方地区生长的一种野生黍。油料作物大豆也是东亚地区驯化的重要农作物。北方地区的考古遗址不少出土有碳化的黍、粟、大豆、大麻。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驯化中心,即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该地区处于热带海洋的岛屿,人们大量食用块茎作物,如薯蓣、芋头等。

根据以上考古新资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农业的起源并非局限于世界个别地区,而是在世界若干分散地区独立产生出特有的作物品种。而农业革命通常被认为是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定居农业社会的转变。

驯化及农业的影响。地球上生长约200000种可食用的植物,其中2000到3000种曾被人类作为食物利用,200种曾被人类驯化。地球有70%的耕地种植谷物,谷物为人类提供的热量占50%。但农业并非人类向往或情愿的生产方式,完全是人类在一种外力作用下迫不得已的变革。一些学者对此抱有负面看法。但是,驯化毕竟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人类历史上从事狩猎—采集活动的阶段完全依赖大自然,而驯化活动以及农业的诞生使得人类从单纯依赖自然界供养转向主动创造和索取,使得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三次巨大浪潮的第一次。距今4500年前后,人类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正反映了驯化与农业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作者:李水城,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

标签: 人类社会 一粒小麦 黄河流域 考古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