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前沿 >

当前讯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 中国民族宗教网 时间: 2022-08-29 09:44:43

“两千年前的小学生课本是什么样的?那时的小学生都学些什么内容?这片新疆出土的《仓颉篇》木简,为我们揭开了汉代时西域小学生的课本之谜。这说明在两汉时期,新疆地区已经推行全国通用的启蒙识字课本。”暑假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讲解员帕里巴克·激浪为观众解说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推出的《新疆历史文物展》。这一展览真实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细节,有力佐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融通互鉴,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新疆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各族群众迸发出更深沉更持久的爱国爱疆之情,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中华文化 滋润心田


(资料图片)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孔子铜像矗立在教学楼前,学生们在这里诵读、学习《论语》《弟子规》等经典,业余时间还可以下围棋、弹古筝、唱京剧。“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更多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2003年创办该校以来,库尔班·尼亚孜聘请专业教师开设特色课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起,他积极推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乡入村生活化项目”,设计开发多个系列产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田。

在新疆各地,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蓬勃开展,学习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蔚然成风。拜城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建起国学书屋、孔子广场,乌鲁木齐市则将京剧、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编入校本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下根。热孜娅·阿不都拉是乌鲁木齐市第46中学初二学生,她在学唱京剧《杨门女将》中穆桂英挂帅唱段后感慨颇多,“不仅感受到京剧艺术之美,还学习了一位巾帼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化润泽人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一系列文化润疆主题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以文育人、以文聚力的作用,促进新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7月6日,由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创作的话剧《金色的胡杨》在喀什大学完成演出,历时24天的疆内文化惠民巡演结束。该剧根据已故“全国最美村官”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国忠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主人公几十年如一日,坚定理想信念、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感人故事。

“就像剧名一样,刘国忠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胡杨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含泪看完演出,喀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新富感慨道。

从话剧《金色的胡杨》到新编历史京剧《班超》,从交响音乐会《天山儿女心向党》到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精华、融合现代文明的文艺精品,让新疆各族群众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多彩非遗 美美与共

今年的古尔邦节期间,位于莎车县老城街区的莎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内,前来拍照、打卡、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园内展出的莎车县近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每天两场的新疆十二木卡姆表演,无不让游客感到惊艳。

新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诠释。近年来,新疆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目前,新疆已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5000余项,其中国家级94项、自治区级315项;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2名、自治区级548名;形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州、市)级和县(市)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立起四级传承人队伍,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作为自治区级十二木卡姆传承人,我见证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从挖掘、抢救、整理到保护、传承的整个过程。”今年60岁的依力哈木·热依木说,为更好传承和保护十二木卡姆艺术,当地政府不仅建造了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每年还提供补助和培训,并经常举办“十二木卡姆艺术节”和演唱比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十二木卡姆的独特魅力,也给更多的民间艺人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非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关键是文化的弘扬。近年来,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到日常生活、文化活动、旅游市场中,在活态传承的同时“潮”起来,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些年,我们将艾德莱斯元素用于童装、休闲装、夜礼服设计,还开发了丝巾、领带、背包等上百个品种的产品。古老的艾德莱斯现在成了时尚生活的一部分。”新疆艾德莱斯研发推广中心设计总监程应奋说。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让各民族相互欣赏,美美与共。“目前,新疆建立了250多个非遗展示传承场所,它们不仅是传承人和爱好者传承技艺、切磋交流的平台,也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罗静说。

“活化”文物 传承文明

近日,新疆博物馆推出的“文物活化舞台剧”《千年之语》进行了公演。古老的历史文物和遗迹与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相结合,让观众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进入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新疆博物馆两万多件文物目前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如何让数字化文物更好地服务广大观众?《千年之语》是新疆博物馆大胆尝试和创新的成果。“舞台剧通过艺术手段‘活化’馆藏文物,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身临其境,能够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新疆博物馆党委书记何嘉说。

数字技术不但拓展了博物馆功能,还提升了博物馆的魅力指数,拉近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观众站在5D沉浸式体验区,随着大屏幕画面滚动,便可与千年的寺院、佛像、壁画“亲密接触”,感受遗址全貌及出土的重要文物;在阿克苏地区博物馆数字化展厅,观众戴上VR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游走于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等文化遗址中……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鲜活教材”。新疆文物工作者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让更多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地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目前,新疆对游客开放的文化遗址有135处,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围绕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研发精品线路,助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新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现代旅游场景中,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新疆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管理处处长李军说。

标签: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十二木卡姆 自治区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