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文:五代时期,南北方如何交往互动?有文献为证!丨三交史话
自后梁代唐,迄北汉覆亡,纵贯五代十国,崛起于北方草原的辽与中原及南方的五代诸政权交往交流乃至碰撞的记录不绝于史。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之后,便遣使告辽,辽太祖随即遣使与梁修好。后梁以降,唐、晋、汉、周以及相继兴起的十国,陆续与辽遣使互聘。辽朝多赠以牲畜羊马,五代各政权则回馈时令水果或草原所需的物品,如后唐赵德钧赠时果、吴王献猛火油、吴越王回馈罗纨茶药。当然,在此期间,双方也有一些纷争与冲突。
正是在南北双方的交往互动中,辽人在思想观念、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礼仪风俗等方面逐步与中原融为一体 ,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二者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传世史书、汉文石刻、契丹文墓志、壁画图像等文献中都得到了印证。
(资料图片)
▲张匡正墓散乐图。来源:河北新闻网
思想观念:
尊崇儒家,追求“大一统”
《辽史·耶律倍传》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政之初,与群臣讨论先祭祀哪位神祗为宜,众人皆言佛祖。太祖以“佛非中国教”予以否定。耶律倍建议:“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耶律倍春秋释奠。
在“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下,辽太宗于公元938年、947年分别改年号为“会同”与“大同”,以“中国”年号彰显“四海一家”之意。在南北的互动中,辽人对“中国”的认同逐步加深,遵奉儒家,并以“中国”自居,自称“轩辕(之)后”。
彼时,南北双方的攻伐谋求的实际上是“中国”的一体与“中国”的“大一统”。同时,双方的角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互鉴。在辽朝政权中,也有汉人对建立和完善辽朝的典章制度功标青史。
如,韩知古援据故典,参酌辽国旧俗,完善礼法;韩延徽“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康默记参决“一切蕃、汉相涉(之)事”,等等。耶律阿保机还将一些燕地汉人迁入契丹内地,“置州县以居之,不改中国州县之名”。
政治制度:
从“因俗而治”到中央集权
辽朝不断吸收中原之制,并结合自身传统发展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辽人拥有幽云十六州后,将中原地区传统的州县制与契丹人的部族制相结合,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二元治理体制,并由此 “官分南北”。南面官系统仿汉制,“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管理汉人、渤海俘户等农耕人口的事务;北面官系统“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这一因俗而治的二元治理体制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维护辽朝政权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后世提供了治理经验。
辽朝虽然确立了二元制,但从辽朝历代君主为巩固自身权威的努力来看,其中部族制的因素被逐步消解,二元制不断向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制过渡。辽人借鉴唐朝和五代的治理经验,建起道、府、州、县等科层化中央集权管理模式,在地方设置五京道,“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这些举措不仅使“人民皆入版籍,贡赋悉输内帑”,还将原部族制占主导地区初步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体系内。
辽圣宗还将部族社会中最为典型的王公贵族的投下军州(辽贵族领地)以直接籍没和间接收权的方式收归国有,还变相削弱了斡鲁朵(辽朝诸帝后、亲王所建“宫帐”,属其私产)的私属性,为把隶宫州县纳入国家版籍做准备。这种二元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变,对辽朝统一北方地区功不可没。
文化教育:
创制文字与科举取士
在文化教育上,契丹人积极从中原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突出体现在创制契丹文字与科举取士方面。920年,辽太祖命耶律突吕不等人参考汉字创制契丹大字,其中“皇帝”等词直接借自汉字。925年,耶律迭剌又“以隶书之半,就加增减”创制契丹小字,如
两个契丹小字元字字型与读音源自“來”“益”二字。此后,辽朝用契丹文翻译了不少四书五经等儒学典籍。
辽人还用汉文与契丹文撰写了辽道宗哀册、宣懿皇后哀册各一盒。另外,流传至今的契丹文文献多以石刻墓志为主,而记录辽朝历史的《实录》等官方故牍皆以汉文写就,这说明辽人虽使用契丹文,但汉文占据着主流地位。
在尊孔崇儒观念的影响下,辽朝效法唐与五代官学之制,设国子学于上京与中京,置五京学于五京,在地方设府州县学,自上而下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辽朝在保留契丹世选制的基础上,效仿中原地区教育制度,推行科举,以“唐宋之制取士”,分设甲、乙两科。此举既保留了辽朝自身传统,又选拔出一批人才,加速了辽朝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礼仪风俗:
契汉联姻与礼出中原
在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互动中,辽人的礼俗也在悄然改变。
在婚姻方面,旧制,“王族(耶律氏)惟与后族(萧氏)通婚”,若未获辽主应允,“皆不得与诸部落之人通婚”。随着与中原地区交往日深,屡见皇族、后族分别与契丹其他各部通婚的记述。940年,辽太宗宣布,“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这一联姻举措打破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民族交融。
▲张匡正墓备茶图。来源:河北新闻网
在丧葬习俗上,契丹人早期施行“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的原始天葬,或与火葬相合。后来,在契丹贵族中流行一些汉式葬俗,如,墓室壁画、归葬祖茔、夫妻合葬等。河北宣化辽墓中不仅出现了墓室壁画,而且《散乐图》《备茶图》等壁画反映出的辽人宴乐、饮茶等日常生活也渐与中原趋同。《耶律仁先墓志铭》记载,仁先死后,归葬于祖茔“葛蒌母山之膴原”。太宗崩于栾城,靖安皇后崩逝后遂与之合葬。
在宗教信仰上,辽人早期信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后改信原始信仰萨满教。受中原崇佛之风影响,佛教渐为辽帝王与庶人信奉。
此外,中原地区许多传统节令,如立春、中和、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也从中原传入辽地;双陆、围棋、叶格等中原游戏,也在契丹各阶层中流行。
综上所言,五代之际,在“大一统”思想影响下,南北方交往交流交融不仅促使辽人结合自身传统创立了二元政体、契丹文字等,还促使他们在政治实践中逐步转向中央集权制,在文教上兴办科举,在礼俗上鼓励契汉通婚等,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曹流)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