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前沿 >

全球快看点丨加长三伏天来了,防止热射病也需改变观念 | 新京报快评

来源: 新京报 时间: 2022-07-16 17:31:53

要认识到,高温天气实际也是一种“灾害”,其对健康与生命的威胁不容小视。

▲高温天气下,市民用纸袋遮挡刺眼的阳光。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7月16日,正式入伏。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而今年的三伏天持续时间长达40天,多地都会开启“蒸烤”模式。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部分地区高温已持续30天,影响人口超过9亿,甚至有地方出现因热射病导致的民众死亡事件。


(资料图片)

据红星新闻报道,连日来,四川南充就有3人因热射病死亡,有医院一周接诊10多例。另据新京报报道,浙江、河南、江苏等地均有患者因热射病入院,其中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一名患者入院时已休克,经31小时抢救仍不治身亡。有专家表示,该病致死率超50%。

“热死人”的消息和不断攀升的气温曲线,让人领教到当前不同于以往的热。以至于热射病等专用词已成为民众耳熟能详的高频词,人们也开始了解这一疾病的危害所在。而应对热射病,首重预防,尤其是在观念层面。

与人们对台风、龙卷风、暴雨等灾害的认识不同,很多人认为高温的灾害强度不强,因此不把高温天气当灾害。实际上,持续的高温不仅可以直接致人死亡,而且还容易导致一些基础病迅速恶化,对健康与生命的威胁不容小视。因此,应对酷暑,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个人要做维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而在超长三伏天“蒸烤”模式下,做好防暑工作,尤其是户外工作者的防暑工作已成当务之急。事实上,近期报道的热射病致死事件中,就大部分涉及户外工作、高温环境作业,如环卫工人等。

烈日当头,民众要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则需选择好时间并做好防范。与此同时,社会层面也要科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减少员工的户外作业,加快轮班,缩短在外工作时间,并做好防暑降温等劳动保障。在公共服务层面,各地要做好防暑物资调度、电力保障、应急救援等工作。

▲保洁人员正在烈日下忙碌工作。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具体而言,不妨给户外作业的人员临时搭建遮阳设备、提供清凉的饮料;医疗机构临时开设“暑热门诊”、做好高温所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大型商场超市、地下防空洞、体育场、车站、沿街铺面等公共场所,都不妨向市民开放纳凉。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有社会力量和公共政策共同参与,就能为民众撑起一片阴凉,将酷暑导致的危害降到最低。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有所行动。据人民网报道,为防止医务人员中暑,南昌市要求室外采样人员不再穿防护服,而是穿一次性隔离衣;采样地点尽可能安排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采样人员一小时换岗,并把制冷机、风扇、冰块放在医务人员周围帮助降温。

这样的举措不妨向更多地区推行,尤其是针对环卫、公路维护、建筑工地等一线体力工种。尤其是诸如建筑工地、环卫等必须要在户外工作的工种,不妨及时调整户外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有效避免热射病的发生。

热射病虽然凶险,但不是瞬间发生的,也遵循由轻到重的过程。进展到热射病之前,患者往往会表现出中暑的症状,只要在中暑前期及时处置和治疗,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病情恶化。这些基本的救治知识也要在户外工种中予以普及,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送医,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当然,应对酷暑也要避免过度。空调、冷饮导致的胃肠道疾病等,应该被当作酷暑导致的“次生灾害”来看待。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在应对酷暑时也要多些谨慎,不要把空调温度开得太低。在做到科学防暑的同时,也要避免带来“空调病”等伤害。

撰稿 / 罗志华(医疗工作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