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场成限定版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为何红遍全国?
“风雅颂韵”四组主演首次齐聚舞台 上海歌舞团供图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月23日报道:“今天,会是一场绝版的电波…… ”1月23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第400场开演前,朱洁静在微博发出这样一条动态。当天也是《电波》首轮驻场演出正式收官之日,“风雅颂韵”四组主演首次齐聚,四组“兰芬”和“李侠”出现在舞台中央,上海歌舞团为本场观众送上惊喜“彩蛋”。 从2021年7月16日首场驻演到今天,《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上海驻场演出总场次接近百场。192天的时间,这个驻演项目走过一个个里程碑,秀出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为国内驻场演出探索出新的模式。今天,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歌舞团共同宣布,2022年4月至9月,《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将继续在美琪大戏院驻演。
80岁的美琪大戏院见证了“电波”第300场、第400场。据统计,“电波”首轮驻演的上座率超过8成;同步的全国巡演共计走过13个城市,上演63场次,上座率几乎也都超过当地规定上座率的9成。 “从业界来说,近年来中国舞剧能够连续半年在一个剧场里持续演出,同时还在全国其他城市进行巡回演出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整个上海的演出界甚至全国的文艺界都在关注着这一次驻演。“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自豪地说:“这在国内舞剧史上绝无仅有,我们创造了历史。”
“驻场+巡演”双线并行,让“电波红”进一步席卷全国。刚刚过去的12月,“电波”剧组又迎来“史上最高密度”的演出,在京沪粤闽四地接力上演了47场。2019年首演以来,《永不消逝的电波》足迹已遍布全国40余座城市,向各地观众传递着上海的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 三年多来,追随这段红色旅程的,有初次走进剧场的年轻人,有二刷三刷、甚至超过五十刷的忠诚粉丝,还有心怀热爱、为一部戏特地来到上海的观众。穿越时空,“红色电波”不仅被今天的年轻人接收,“电波红”也成为他们心头的“年度主打色”。主演朱洁静在社交平台上感慨:“哪怕是已经到了疲惫的极限,也能从现场观众里找到力量。” “驻场+巡演”双线并行模式,也给院团带来了演员压力。去年7月,上海歌舞团广发英雄帖,在全国范围招募“电波”演员。最终,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50位青年舞者突出重围,怀揣梦想加入“电波”大家庭。历经两个月的“魔鬼”训练,这些年轻舞者褪去青涩,迅速成长、蜕变,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半年来,王佳俊、朱洁静;侯腾飞、王景;方文、毕然;韩睿泽、徐莹,“风雅颂韵”四组主演辗转各地、架起桥梁,红色《电波》在各自地交相呼应。
很多演员用 “刻骨铭心”这四个字来形容这段难忘的经历。见证了“电波”从排练合成到最后舞台呈现的演员郝雪瑜,对上海歌舞团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感触颇深,“在这种工作的氛围下我们是万万不可松懈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才得以进步。”演员王天希望在团里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去影响更多热爱舞蹈的人。 “上海歌舞团给全国青年人才打造一个追梦的地方。”陈飞华表示,上海歌舞团面向全国招募新演员,收到近200位专业舞者报名。经筛选,40人来上海应考,21位《永不消逝的电波》项目演员也参加歌舞团招聘考试。“势头很猛!这几年,想来上海歌舞团的演员大量增加,离不开《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等标杆性剧目全国巡演、上海驻演的示范效应。”
作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电波”显示出现象级剧目的引领效应,推动驻演成为城市一大文化现象。 最近,大家在南京路步行街、陆家嘴东方明珠、虹桥机场航站楼等都市地标都能看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以及一系列精品演出,通过公共文化窗口,“秀”出了城市软实力。“电波”驻演的运营团队还尝试通过抖音带货等更多新玩法,不断推动“电波”的出圈效应。 “《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驻演是对以往模式的再次升级,覆盖的观演人群和演出体量都‘非常百老汇’,这也说明上海已经具备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基本样态。”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表示,舞剧驻场元年的探索给演出市场很多启发,”集团还将联动旗下院团,挖掘更多精品剧目资源,围绕内容精耕细作驻演市场。接下来,我们将在杂技、沉浸式戏剧、舞剧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推出更多类型的驻演,比如话剧、音乐剧、古典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