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聚焦“三个强化”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长效
双鸭山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民生领域问题,集中出台一批惠民政策措施,形成一批管长远、见长效的制度机制,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长效。
核心词:强化服务保障,提升服务水平
优化办事流程。巩固深化领导干部“走流程”做法,各级领导干部以普通群众身份“走流程”,到办事大厅和服务窗口,亲身体验办事流程,感知办事的难度和效率,现场发现问题、现场受理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走流程”1408人次,解决实际问题1375个。通过优化群众办事流程,切实为群众提供便利。
完善服务方式。落实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便利舒适的政务服务,出台了《关于创建“1+N”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市民满意的综合政务服务平台的工作方案》《双鸭山市2021年度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专项攻坚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推行“零否决”服务、微笑服务、暖心服务、爱心服务、细微服务、代办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云端”服务、惠企服务、“倾听”服务、“一站式”服务、适老服务、异地服务、自助服务,为群众办实事5000余件,全面提升群众办事满意率。
提高服务效能。制定出台了《双鸭山市营商环境指标提升成长档案管理办法》,对标北京、上海、深圳等16个城市一流的营商环境指标标准,以国内一流标准为示范引领,建立《双鸭山市营商环境指标成长对照标准》,做到学有先进、赶有榜样。以档案管理为手段,重点关注指标成长性,形成倒逼机制,参照世行评价指标,结合国内指标的设定,对21个一级指标进行拆分至二级指标,将终极的二级指标作为各相关单位的责任指标。推出一些让群众、企业满意的便民利企举措,通过减流程、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提升服务效能,解决工作作风“最后一米”的问题,打通服务企业、便利群众“最后一公里”。
核心词:强化制度保障,确保常态长效
建立常态化问题排查机制。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涉民生重点领域工作紧密结合,召开座谈会610次,发放调查问卷8000余份,征集问题1581件,解决问题1342件。坚持办实事事项、过程、结果面向社会和群众公开公示,让群众参与、请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目前全市已公示办实事成果430项。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我先行”活动,围绕环境整治、政策宣传、司法救助、义诊送医、关爱帮扶等方面,结合机关部门职能和党员个人特长,为群众送服务、送温暖。开展志愿服务3万余人次,组建志愿服务队152支,组织开展了法律、防震减灾、职工权益保护等知识集中宣传72场次,组建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百姓宣讲志愿者小分队赴工厂、矿区、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743次。
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建立了市、县、乡镇(街道)、村四级帮扶救助动态监测机制和主动发现机制,对因灾、因病返贫、失能老年人及时开展跟进救助。连续四年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整治行动,对符合低保条件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及时纳入低保救助范畴。全市183名高龄老人和90名失能老人全部享受到国家帮扶政策。为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出了《关于推行“医疗助老暖心九条”便利服务措施实施方案》,优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在三级医院推进日间手术、日间化疗等日间服务模式,提高了全市老年人就医便利服务水平。
核心词:强化监督保障,确保责任落实
建立问题查改机制。坚持开门纳谏,广泛征求各方面建议,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教、医、住、行、暖、老、幼、助、治、效等民生问题,通过群众提、领导点、自己找等渠道认真梳理项目清单,确定全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57项。积极发挥“双鸭山网络问政平台”等新媒体平台作用,受理群众投诉、求助事项132件,全部转交有关部门给予解决答复,真正把“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
建立领导包管机制。按照“谁包管、谁负责”原则,压实领导班子成员“五定”“五包”责任。重点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梳理排查、摸清底数,确定包抓问题,逐件研判,对情况具体、问题典型、可办性强的建立清单,动态更新进展情况,推动办实事事项解决。
建立监督问责机制。市委巡回指导组通过定期调度、限期督办、定点督办、销号管理等办法措施,采取随机抽查、重点检查、明查暗访等方式,听民意、察实情、促整改、抓落实。结合干部作风“五整治”,对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及时纠正,对漠视群众利益和诉求、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严肃问责,反面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将各单位开展实践活动情况纳入政治生态考核、巡察内容,推动责任落实、任务落实。(李刚 记者 杨军)
标签: 异地服务、自助服务,为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