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人形机器人卷疯了
8月16日,2023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式开展。在整个展会上,最为吸睛的无疑是人形机器人。
“这是人形机器人数量最多的一届展会,几乎所有做人形的厂商都来参展了。”资深从业者Allen观察到。
“本届展会是7月份开始申请参展的,而很多人形项目也是在今年上半年刚刚落地的,也就是说可能项目立项还没几个月,就匆匆拿来和大家见面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市界」也注意到,几乎每家人形机器人展位前都聚满了观众,与之对比,医疗机器人、商业清洁机器人的展位则显得较为冷清。
2022年,特斯拉、小米的入局掀起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与热情,随后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王鹤、智能清洁机器人企业追觅等参与者跑步入场,更将市场创投热情推至高潮。
10余家人形机器人“大乱斗”
据官方消息,本届大会共展出了全球约160家机器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近600款先进技术和产品,其中人形机器人企业占到10多家,这些企业有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也有来自互联网大厂的,更多的则是创业公司。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EX机器人集团展出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其中既有“诗仙李白”,也有穿着衬衫西裤的“老年人”。
除了EX集团,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也展出了仿生画像机器人“赛大千”。
▲(EX机器人集团、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展位。)
相较于贴近真实人类形象,更多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则是科技感更高的“钢筋铁骨范”。
比如小米的人形机器人“CyberOne(铁大)”也在展会现场亮相,与小米刚刚发布的2代机器狗“CyberDog 2(铁蛋)”共享展位。
智能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达闼的展位比邻而设,各自的产品展示区间仅相隔一条走道。两家企业之间的产品比拼颇有几分火药味。
优必选的“Walker X”骑上了平衡车,大秀平衡控制能力;熊猫头机器人“优悠”则展示了多模态交互能力,可以根据用户指令做出对应动作。
达闼的人形机器人则给人以数量取胜的感觉,据「市界」统计,现场达闼布置了超过10个人形机器人,其中有的在投篮、有的在列队跳舞、有的做静态展示……
▲(优必选及达闼展位。)
除了上述企业,更多展商实际上都是今年上半年才入局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新面孔。
比如智能清洁机器人企业追觅科技在今年3月份推出了人形机器人产品。这款人形机器人在展会现场“接客”,为展台观众提供制作拿铁咖啡等服务。
帕西尼感知科技、宇树科技均选择直接在展会上发布人形机器人。同期,智元机器人(由曾入选“华为天才少年”项目的稚晖君创立)虽然并未参会,但也线上发布了首款产品。
而另一家人形参展商北京星动纪元,甚至刚刚于2023年8月4日注册成立,至今还没有“满月”……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项目众多,不少人形机器人的形态还较为“粗糙”,比如宇树的人形机器人身上写有“半年成果预演”字样,说明产品仍有优化空间。
▲(星动纪元及宇树科技展位。)
对于企业匆匆入局人形机器人市场,资深从业者Allen分析道:“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人形机器人整机虽然短时间并不能商用,但技术是可以迁移的,如果在关节、算法等某个方面实现突破,就可以将这部分技术降维应用到其他领域,这样也能实现商业闭环;另一方面也不排除许多企业有维护市值或形象的需求,拥抱科技热点,就相当于在加深身上的科技色彩。”
大模型锦上添花
面对整场展会中令人眼花缭乱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我们该怎么判断不同产品间的产品力差异?
曾参加过国内外多个机器人大赛的Mars告诉「市界」:“要评判这一点实际上并不难,总结为一个字’动’,谁走起来的步幅更大、更稳、更协调、更不易翻倒,就证明其产品完成度更高。”
但在整场展会中,能让机器人“走起来”的厂商并不多,即使有能走的,厂商也严格限制了其演示的时段。
比如,小米的铁大虽然在展会现场出现,但仅静态陈列在展位上,无法进行步态等运动能力展示。对此小米展位工作人员解释道:“我们这次主要展示的是机器狗铁蛋,铁蛋能动,铁大以静态展示为主。”另外有厂商则选择将连续展示时间限制在1小时以内。
▲(小米人形机器人及四足机器狗。)
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所代表的是一个系统集成工程,涉及到自动驾驶、视觉导航、传感器、伺服系统、减速器、控制系统等多种软硬件技术的融合。
由于复杂性极高,而且需要巨额的研发投入支撑,在过去的几十年历史中,人形机器人研发成为了全球科技领域的难点之一。正因如此,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先驱、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所的人形机器人“阿西莫”,软银集团联合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epper”等产品均已宣告退役。
然而在2023年,ChatGPT代表的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让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了一阵阵“春风”。
机器人领域投资人奚炜炜告诉市界:“大模型+可以说是整个行业的方向,而在各类机器人中,人形这种产品形态本来就对AI算法有很强的需求,所以今年肯定是一个人形机器人投资的大年。”
目前有许多企业已经开始针对机器人领域推出专属大模型,比如谷歌旗下的DeepMind推出了RT-2模型,用以提升机器人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国内玩家达闼发布了业界首个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RobotGPT等。
然而对于大模型对机器人的加持作用,还需要谨慎看待。
据民生证券研报,人形机器人可被拆解为控制系统、本体、传感系统等核心组成部分。
在语音、视觉、决策、控制等方面,大模型同人形机器人的结合有助于后者形成感知、决策、控制闭环,使机器人具备常识。但人形机器人所需要的伺服驱动器(类似于人体的关节)、传感器、滚珠丝杠(传动元件)等硬件,仍有待整个产业链的持续攻坚。
“很多人形机器人的项目书里写到的落地场景包括工业场景、危险作业场景等等,但现阶段产品的成熟度还远远不能支撑这部分应用,这不是一个大模型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发展。”从业者Allen讲道。
值不值得押注未来?
虽然展会现场的人形机器人琳琅满目,但这类产品距离商业化仍旧十分遥远,现有的商业化场景也较为局限。
作为国内最大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探索开始得比较早。2022年,其首批Walker X机器人已出口到沙特兴建的旅游城市项目“新未来城”。此外优必选还开发了面向教育市场的消费级迷你人形机器人等产品。
不过,根据优必选于年初披露的招股书,公司尚未盈利,主要营收来源是教育智能机器人,而非大型人形机器人。
▲(优必选人形双足教育机器人)
展会现场的追觅科技工程师告诉「市界」,追觅目前已经具备通用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能力,正在探索通用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而四足机器人已经开始有一些工业场景的落地应用,可用于安防、巡检、救援、勘察、测绘等场景,服务消防、电力、矿业等行业。人形及四足机器人的技术与公司其他条线的产品是共通的,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拉低技术的研发、应用成本。
另一家不愿具名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工作人员则讲到,其产品主要的落地场景局限在高校机构、展馆等场景中,用于科研、展览等用途。
▲(追觅科技展位)
商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也让创投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态度出现了分化。部分关注需求导向的从业者和投资人对人形机器人保持观望态度。
Mars对「市界」说到:“我认为创业的逻辑应该是先有需求,再去定义和做出一个能填补空白的产品,而人形看似能做很多事,但实际上什么都做不好,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不认为它是一个好项目。”不过他也讲到:“技术是可以迁移的,如果能把算法或者某些零部件首先落地商用,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商业化选择。”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则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人形设计并不必要:“看到一个人形的时候,我会问这个问题——能不能简化形状从而得到更好的设计?比如把双足换成滚轮、双臂换成钳子?大多数情况下简化都是成立的,那么人形的意义在哪里?”
相较于这些“务实”的观点,积极入场的投资人则把目光投向了AI技术爆发带来的结构性机遇之上。
投资人奚炜炜认为:“投资整机项目的人,肯定是相信软件决定人形机器人上限这一点的。”在过去几个月中,一股“大语言模型+”的创投热,已经席卷了办公、客服、云计算等领域,机器人也有望成为下一个潜力无限的方向。
许多机构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预测也较为乐观,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中的渗透率有望达到3.5%,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
面对一片未知的蓝海,许多人不想缺席,因为他们相信,终有一天机器人技术会有一个大爆炸一样的临界点,届时市场的需求也会喷薄而出。
(Allen、奚炜炜为化名,文中图片无特殊说明均为市界拍摄)
作者 | 董温淑
编辑 | 孙春芳
运营 | 刘 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