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环球视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重塑好莱坞的金童

来源: 参考消息网 时间: 2023-02-26 21:34:36

《西班牙人报》网站2月7日刊登题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重塑好莱坞的金童》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资料图】

我确信,置身海滩的你,如果留意到强于往日的海浪以及从人群中传出来的急促叫喊声,肯定会回想起小时候给你带来无数噩梦的那条大白鲨。我也毫不怀疑,当看见一座异样山峰沐浴在强光中,还附带魔鬼塔的神秘光环时,你已经想到,或许外星人正在降临,与我们展开第三类接触。

我还可以拿《大白鲨》《第三类接触》等这些影片列举更多的例子。特别之处在于,它们都由同一人担纲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当代最伟大的创作者,所创造的经典人物形象仍活跃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

要创造出延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仍耳熟能详的形象并非一件易事。在100多年的电影史上,做到这点的电影人屈指可数,其难度可见一斑。

从童年汲取灵感

斯皮尔伯格自感幸运无比,与电影作伴多年并享受其中。我们口中的童年,是“唯一赋予我们真正自由的空间”,这位导演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立足于这片孕育神话的天地。那些经典人物形象就是从那里诞生的,因为正是在那个启蒙时期,它们以势不可挡的力量生根发芽。

如果有人还有意忽略这一点,那么斯皮尔伯格的“冲奥”之作、半自传体影片《造梦之家》将加以昭示。因为坦言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他一次又一次回到他的童年天地,不是为了重现,而是为了从中取材,与他的同类建立关联。他确实做到了,名下电影在五大洲的总票房估计达110亿美元,这个数字此前从未有人达成,而且重要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广泛受众面。

不仅如此,这位美国电影金童还能转而踏上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让广大观众认识到纳粹大屠杀的惨绝人寰,思想也向《辛德勒的名单》靠拢。或者说,当他们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多么血腥惨烈时,头脑中想到的是《拯救大兵瑞恩》中诺曼底登陆的场景。

一个电影人兼具幻想与现实的双面视角,能轻易地从一种类型转到另一种类型,无论是科幻片、冒险片、悲情片、剧情片,甚至是音乐剧。

引起观众共鸣

在《美国电影50年》一书中,塔韦尼耶和库尔索东在分析斯皮尔伯格早期作品时写道,他的电影“经常被外界评价为反智与乐观,似乎这两个标签必须成对出现;但事实是前者比后者更加准确”。

相较智性与否,我认为能够明确界定他的电影作品的是对情感的追求、对某些人物的处理方式,使得他们的经历能够引起观众共鸣。这位导演坚持走在这条道路上,有时显得近乎固执,甚至对其中一些人物抱有不应有的情感,但他不会因此就落入俗套。

如果说任何一位电影人为达到独树一帜的风格就要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愿景,或者提供接近于它的独特视角的话,那么斯皮尔伯格无疑满足了这个基本的创作要求。

与“大咖”长期合作

如果不知晓他与一长串名人的长期合作,那么对斯皮尔伯格影坛生涯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首先是不朽的约翰·威廉姆斯,他的配乐已经与对应的电影画面密不可分,而这种共生关系跨越了至少29部电影。不过也有其他人,如制片人弗兰克·马歇尔和凯瑟琳·肯尼迪,在剧本领域的搭档梅莉萨·马西森和后来的托尼·库什纳,还有演技一直精湛的汤姆·汉克斯领衔的一众演员。

恕我冒昧以一段个人回忆作结:1973年11月,一家美国跨国公司邀请我们这些评论员去看一部电影。那家公司告知我们,影片导演是一个叫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无名小卒,他正住在马德里,但公司找不到有兴趣采访他的人。

鉴于那部电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接受了采访邀请。于是我们前往一家酒店采访这名既不苟言笑又面露怯色的年轻人。

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和这个来自辛辛那提的小伙子成了好朋友。他对我们说,他从13岁就开始拍电影。

从没人有兴趣采访的那个斯皮尔伯格,到如今各家媒体都热捧的“超级明星”,永不停息的时间铺就出一条划时代电影人走过的漫长道路。

标签: 第三类接触 人物形象 斯皮尔伯格 辛德勒的名单 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