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参考封面|“认识你自己”究竟有多重要?-快资讯

来源: 参考消息网 时间: 2022-12-17 22:31:32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12月10日发表题为《自知之明:如何认识自己的真实性格以及为什么这很重要》的文章,作者是丹尼尔·科辛斯。全文摘编如下:


(资料图片)

有没有想过别人是怎么看你的,他们对你的真实看法是什么?例如,我认为自己还算一个不赖的伙伴,即使我知道在一杯苦啤下肚后自己也会变得有点吵闹。我还认为自己是开明和体贴的,尽管我承认有时会轻慢别人。但最近,我开始好奇别人是怎么看我的。

我们该如何准确地认识自己?谁才是真正的那个你——你自认为的那个人,还是别人认为的那个人?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做了大多数最理智的人往往避之不及的一件事:我向十几个朋友、家人和同事发问,征求他们对我的本性的真实看法。我让他们填写一份由心理学家设计的问卷来评估性格,请他们给出与我最相符的两个性格特点——一个优点,一个缺点。然后,我便紧张地等待着顿悟的那一刻。

自我感觉准确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可能不去认识自己。你在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感受,自己今晚要吃什么等等事情。此外,我们每个人都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的个人历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在没有别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因此,你可能会认为,我们知道关于真正的自我的一切事情,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内在本质,而是你几十年来思考、感受和行为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性格。然而,我们能否准确理解这一点都还不清楚。

对于心理学家来说,这个问题是一个经验问题。问题在于,自我感觉提出了一个非常棘手的“标准问题”,即在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的情况下,如何评估自我感觉的准确性?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将自我感觉与别人对你的看法进行比较来解决这一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家西米内·瓦齐尔说:“没有哪条直接的管道能通往真正的自我。如果有一群人很了解各种场景下的你,同时他们彼此间又有不同的偏好,那么他们如何看待你可能是最接近于真正的你。”

在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将自我认知与第三方观察进行比较。一个研究小组将人们在核心性格特征上的自我评分与实验室环境下每种性格特征的行为指标进行比较,发现自我认知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相当好的相关性。

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劳伦·休曼说:“我们的自我感觉通常能很好地预测我们的行为。”她说,它们也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人的看法很相符。这一点与我自己得到的反馈经验不谋而合。我采用了网上一种名为“大五人格第二版问卷”的测试。这种测试基于心理学家用来评估性格的模型。它把我们的性格分为五个独立的特点:外向型、亲切型、尽责型、开明型和敏感型,每个满分100分。当我参加测试时,我在外向和开明方面得分很高,在亲切方面得分较高,在敏感和尽责方面得分较低。

当别人对我的看法逐渐浮出水面时,我震撼于他们对我的看法与我自己的看法有多么相似。当然分歧也有一些。例如,在测试中,一些人在外向和尽责方面给我的评分高于我的评分。一些自告奋勇者非常热衷于交给他们的第二项任务,发给我一连串与我相关的负面特征,但都没有在问卷中体现出来。这些词包括“强硬”、“好战”、“顽固”。

自我认知的盲点

对于那些我们非常渴望拥有或者非常讨厌拥有的性格特征,我们往往最容易受蒙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戴维·邓宁说:“对于那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特征以及那些模棱两可的特征,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这可以表现为“虚幻的优越感”,即人们高估自己的特质,自我评价往往好于别人的评价。例如,瓦齐尔发现,与智商测试和其他人的认知结果相比,学生在聪明方面的自我评价普遍被夸大。不管我们是在自欺欺人地炫耀我们的聪明才智、有吸引力的外貌还是人格魅力,我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增强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地位。我担心自己可能落入这个陷阱,因为我在开明方面给自己的评分是96分,而别人的评分才70分出头。

相反,我们中的许多人似乎低估了我们的特质,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现象叫做冒充者综合征。瓦齐尔说:“你倾向于哪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自尊心高低。”自卑的学生低估了自己的智商,而自信的学生则认为他们比实际更聪明。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别人比我们自己看得更清楚。或者,至少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你接受第三方观察者的共识观点比自我认知的观点更客观,即使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见和盲点。

一般而言,如果说有什么最接近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客观真相,那就是他人看法的总和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是我自认为的那个人。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丹尼尔·莱辛说:“在很大程度上,你是大多数人眼中的你。”

结果是,如果你想要一幅完整的性格图谱,你就应该寻求他人的反馈。对于《认识你自己:自知之明的价值和局限性》的作者格林来说,“自适应无意识”理论为这一论点提供了支持。格林说:“如果自适应无意识理论是可信的,而且有很多证据表明它是合理的,那么你就不可能通过自省来了解你的盲点和潜藏的偏见。”

并不是自省不重要,而是“你也需要相对客观的、第三方的视角”。他说:“不过,我还要说,你必须要小心,因为诚实、全面审视你的性格可能听上去让人有些不快。所以说直接、坦诚的反馈很少见。”

影响人生决定

这就引出另一个大问题:追求自知之明是否值得?通过窥视自己的盲点来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我们自己,这到底有什么好处。

休曼说,更准确的自我认知一般来说被认为是件好事。“这是因为了解我们的性格应该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好的人生决定。它还使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更加顺畅,并提供一种主观的连贯性和意义感。”

做出更好的人生决定听起来有道理。但问题在于这个结论与支持这个结论的大多数证据都是相互关联的。休曼说:“很难知道到底是自知之明有助于幸福,还是幸福有助于自知之明。”

我们可以设想把自知能力强的人与控制组进行比较并对他们进行几十年的跟踪研究,看看他们在健康和人际关系方面是否有更好的结果。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靠自知来干预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个结论取决于自知之明是可衡量的,它对你有好处,我们可以改变它。事实是我们几乎连第一件事都不知道。正如瓦齐尔所指出的,对于幸福而言,有可能偏见反而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格林认为,自知之明是一种直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我们的自我认知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关系和我们作出的人生决定。格林说:“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我们就有可能浪费我们的精力去追求我们并不真正想要或关心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或许更有帮助的是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对你重要的。

标签: 自知之明 自我认知 心理学家 自我感觉 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