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让-吕克·戈达尔:引领法国新浪潮的电影大师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9月13日刊登题为《91岁的让-吕克·戈达尔去世;大胆的导演塑造法国新浪潮》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让-吕克·戈达尔13日在瑞士罗勒的家中去世,终年91岁。这位大胆创新的导演和挑衅者以非传统的摄影技术、跳跃的叙事风格和对激进政治的偏好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拍摄方向并产生持久影响。
(资料图片)
戈达尔是电影大师,也是警句大师。他说:“一部电影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但不一定照这个顺序。”
开启电影新形式
20世纪50年代,作为年轻批评家的戈达尔和其他几位反传统作家把《电影手册》杂志变成批评界的一股力量,一扫欧洲艺术电影的保守派,代之以美国商业电影中的新式主角。
1960年,戈达尔拍摄的首部故事长片《精疲力尽》公映。他由此加入《电影手册》几位同事共同开启的电影运动,不久就被法国媒体命名为“新浪潮”。
对于戈达尔和他的新浪潮朋友兼同事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沙布罗尔、雅克·里韦特和埃里克·侯麦来说,主流法国电影代表的“质量传统”是审美死胡同。
在他们看来,法国电影受制于文学的影响和空洞的技术展示,必须让位于一种源自导演个性和偏好的新电影。
《精疲力尽》不是第一部新浪潮电影,却成为新浪潮运动的象征。戈达尔毫无歉意地把类别片继承的情节设计和人物与电影创作者个人生活积累的像日记一样的情感材料并置。
影评人理查德·布罗迪写道:“在《精疲力尽》之后,任何艺术的东西都可能出现在电影中。这部电影按照思维的速度推进,似乎与之前的任何电影都不一样,是一个人实时思考的实况记录。”
布罗迪还说:“《精疲力尽》激励其他导演以新的方式拍摄电影,激发年轻人拍电影的欲望,瞬间把电影变成新一代的主要艺术形式。”
不断推陈出新
戈达尔身材瘦小,经常不修边幅,戴厚厚的黑框眼镜,永远拿着香烟或雪茄。他很少接受采访,接受采访时通常也会转移有关他生活和艺术的问题。
戈达尔1930年12月3日生于巴黎一个极其富裕的新教家庭,是四个孩子中的老二。父亲是著名医生,母亲是瑞士银行家之女。戈达尔说,父母灌输给他对文学的热爱,他最初想当小说家。
戈达尔童年时代跟家人在瑞士度过,二战后回到巴黎上中学,1949年进入索邦大学,本来的专业是民族学。但他却沉浸于电影,很多时间都在拉丁区的法国电影资料馆度过。
他在那里结识了电影评论家和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以及他圈子里的其他年轻电影爱好者,包括沙布罗尔、侯麦和里韦特,并且开始为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撰稿。
文化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把《精疲力尽》对电影的影响比作立体主义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精疲力尽》这部影片在国际上大获成功,成为戈达尔职业生涯最受欢迎的商业影片之一。
但是,戈达尔没有重复《精疲力尽》的成功模式,而在下一部影片《小兵》中引入激进的政治元素。影片批评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的表现,在法国被禁了三年。
20世纪60年代,戈达尔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工作。
尽管戈达尔在风格上有所创新,这时的他仍然用传统的浪漫主义语言看待世界。
影响无数电影人
情况在1968年2月发生变化。他和新浪潮的几位同事站出来抗议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要求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兼馆长亨利·朗格卢瓦辞职的决定。
戈达尔放弃商业电影,投身于激进政治,并且创立以苏联电影人吉加·维尔托夫命名的吉加·维尔托夫小组,因为欣赏他创造的新形式的政治纪录片。
1972年,戈达尔试图把吉加·维尔托夫小组的精神转入主流,拍摄由简·方达和伊夫·蒙当主演的故事片《一切都好》,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1980年,他以《人人为己》一片谨慎重返主流电影,并开始在通常由大明星出演的故事长片和比较短小随意的电影和视频片段之间游走。
1988年至1998年,他完成了最雄心勃勃的一部计划——拍摄《电影史》。
这部七集系列片密度极大,典故无数,由电影片段组成,内容涵盖甚广,配以古典音乐和戈达尔对影像制作的伦理道德和电影在20世纪发挥什么作用的银幕外思考。
戈达尔1992年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拍《精疲力尽》的时候,我还是电影的孩子。现在我快成年了。我觉得可以做得更好。我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艺术家会发现自己能做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戈达尔似乎对其他电影导演更不宽容。戈达尔的个性与他的许多电影一样让人难以亲近。传记作者们用大量篇幅详细描述他与同行各种宿怨与不和的细节。
尽管戈达尔个性欠缺,尽管他的电影很少有主流观众,但他曾经影响、现在也仍然影响着有想法的电影人。比如,昆汀·塔伦蒂诺1991年创立的制片公司就以戈达尔的电影《法外之徒》命名。
塔伦蒂诺说:“对我来说,戈达尔对电影的影响相当于鲍勃·迪伦对音乐的影响。他们彻底改革了这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