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焦点速递!新能源车企全球“抢矿”:供需错配,竞争加剧

来源: 砍柴网 时间: 2022-08-16 22:28:50

8月9日,特斯拉签署了一份价值约50亿美元的合同,从印尼的镍加工公司购买电池材料。

事实上,这只是特斯拉应对供应链短缺、原材料涨价等问题的众多举措之一。由于电池原材料价格飙升,马斯克在今年初就多次表示要加强对原材料的把控。

比如,4月初,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称,因为制造动力电池的必备材料锂金属价格暴涨,特斯拉可能会亲自下场开采锂矿。


【资料图】

除了特斯拉投资、订购原材料,众多车企福特、比亚迪、广汽、上汽等纷纷成为“矿主”。

原材料价格飙升

原材料的涨价潮持续一年多了,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源的稀缺,而是需大于供。

7月20日,在特斯拉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就指出,锂价飙升的问题不是因为锂资源过于稀有,而是因为全球能够提炼电池等级锂的产能不够多。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走势强劲,1-6月达到421万台,同比增长71%。

新能源汽车产业旺盛的下游需求,推动了金属原材料的需求量上涨,而高纯度、电池级别的金属原材料的产能增长远远跟不上电动车销量的增长。

电池材料短缺,导致严重的供需错配,让上游企业可以“坐地起价”。锂电池用到的金属原材料,包括锂、钴、锰、镍、锌、铜、铁、镍、铬等,几乎全线涨价。

马斯克直接称他们:“如同握有一台印钞机”。

以特斯拉此次签署购买合同的镍为例,2022年以来,镍价多次上涨。根据生意社数据,镍的国内市场价年初连续4月上涨,最高涨幅出现在3月,达23.59%。

来源:生意社

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逼迫车企对电动车提价。

据证券日报统计,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在1月份、3月份、5月份进行了三轮新能源汽车不同幅度的涨价,涨价幅度在数千元到3万元不等。

而到了下半年,7月底至8月初,多家新能源车企又陆续发布涨价,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年内第四轮涨价。

尽管如此,车企的成本压力无法缓解:电动车涨价太多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小幅涨价完全跟不上原材料飙升的价格。

几天前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就指出,动力电池成本占据能源汽车的40%乃至60%,广汽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他将矛头对准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但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表示,电池成本上涨的原因是原材料涨价,原材料涨价的原因是矿产资源,当然,这还不是真正原因,而是资本炒作。

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营业收入达486.78亿元,同比增长153.97%;但净利润仅14.93亿元,同比下滑23.62%。增收不增利的宁德时代显然也没有从原材料涨价潮中受益。

如此一看,真正赚了钱的,还是掌握金属原材料供应的矿主们。

而且,这一趋势还可能持续下去。光大证券指出,锂盐行业2022年至2023年仍处于供应偏紧状态,不排除2022年下半年锂盐价格再次突破50万元/吨的可能性。

短期内,原材料成本压力难以缓解,车企们不得不亲自下场当“矿主”。

车厂上演“抢矿”大战

正所谓“家里有矿,心中不慌”,原材料已然成为新能源汽车品牌全球竞争的核心之一。

有的车企选择绑锁上游企业,比如福特汽车。福特汽车表示,就全球范围内的电池供应合作,与宁德时代达成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将为福特在中国、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未来电动车型提供动力电池。另外,福特已和华友钴业、淡水河谷、必和必拓等企业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但更多车企选择自己买矿,掌握主动权。据咨询机构惠誉统计,自2021年初以来,汽车制造商对电池上游原材料的投资已经达到21项,其中16项投资于锂行业,而锂是生产电池的关键原材料。

这些投资包括直接入股矿业公司和获得供应合同,相关车企包括:宝马、大众集团、通用汽车、福特、Stellantis集团、特斯拉、雷诺、丰田、比亚迪等。

此外,2021年12月,广汽集团资本、上汽尚颀资本与九岭锂业正式签订战略投资协议,前二者联合共同投资九岭锂业,总投资额达3亿元。

于今年1月11日,特斯拉宣布签署了为期六年的7.5万吨镍供应合同,这是其在美国的首个镍供应协议。

3月,智利将五份锂开采合同中的两份给了比亚迪智利公司和Serviciosy Mineras delNorte。比亚迪出价6100万美元,Serviciosy Opperciones出价6000万美元,每份合同授予8万吨锂产量配额。

6月,有消息称比亚迪在非洲觅得6座锂矿矿山,目前均已达成收购意向。据测算,在这6座锂矿中,氧化锂品位2.5%的矿石量达到了2500万吨以上,折算为碳酸锂可达100万吨。

惠誉表示:“从车企的动向来看,越来越多的资金在流向锂矿、镍矿、钴矿等领域。”

头部车企资金相对充足,可以通过自主买矿保证生产,也在无形之中筑高了竞争门槛。而对于中小车企来说,成本压力反倒越来越大,这无疑会加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分化。

所以,车企投资上游原材料,也体现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竞争加剧,强者,会越来越强。

文|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