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器宇轩昂的古都范本

来源: 开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时间: 2021-12-10 19:35:08

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标准,是城市文明交流与对话的基础,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文化标识。

开封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书记提到的黄河岸边四大古都之一,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支持的“保护和完善历史风貌特色”古都。

北宋东京城占地约54方公里,外城、内城、皇城层层相套,四条御道连通四方,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千年以来,开封城市格局保护完好,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街巷肌理延续至今。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开封人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

1982年,开封被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城就成为开封人民的头等大事。

当时,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大拆大建,甚至有些古城被一拆而光,而开封与众不同。为留住老城味道,避免千城一面,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不约而同把保老城、建新区作为大政方针。

1992年,市委、市政府对老城区中的工厂,采取“退二进三”的办法,逐步迁出;对老城区居民,采取在城西集中建设小区、自愿自主搬迁的方式,降低人口密度。市级政府机关全部从老城迁出。在此基础上,以维持古城风貌为原则,对面积达13方公里的老城区进行有机更新,严格遵守“灰色基调、简约仿古、小式建筑、限高15米”的风貌控制要求。规划方针长期坚持,义无反顾,为中国、为世界保存了一座城市格局完整、城市肌理完整、文化遗存完整、发展空间巨大的古都。

对于这座古城,开封人民始终满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珍爱之心,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古城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和一汪汪湖水、一条条河渠。

1982年以来,开封至少6次制定、出台有关古城风貌的保护规划。不是朝令夕改,而是不断完善,力求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充分说明开封对古城保护的重视程度。1994年,龙亭大殿殿基坍塌,震撼了古城,开封人喊出了“爱我家乡、修我龙亭”的口号,纷纷为修缮龙亭大殿捐款捐物,让巍峨的龙亭重新站起。

1994年,开封对古城墙开始整体整修。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修缮大梁门,广大市民纷纷寻找散落在民间的古城墙砖,一砖一石筑起开封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图腾。27年来,开封累计投入33亿元,基本完成城墙本体维修,实现五贯通,形成“城上游览研学、城内通路行车、城外水系连通、两侧公园环绕”的古城墙生态旅游环和文化创意产业带。

开封自古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全城的15%,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爱水、亲水、水的开封人,19年来累计投入40亿元,锲而不舍地将“水”文章做得气势如虹。“六河连五湖”“一渠六河”实现了城内城外水系连通,城市面貌和水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方水城”风光更加凸显。

开封是著名的“城摞城”,地下文物资源丰富。为增强历史信度,梳理古都文脉,上世纪80年代,开封启动了对北宋东京城、明开封城等地下文物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十年来,共启动考古发掘项目30多个,发掘面积2万多方米,抢救出土文物1万多件。其中,州桥及汴河遗址、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新街口明代周王府典仪所遗址、御龙湾明代建筑遗址规模宏大,从考古学的维度印证了“城摞城”的文化特征,成为开封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大众媒体和考古学业内的广泛关注。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更是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并入选当年国家文物局组织、文物出版社举办的“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以考古遗址为基础,融址、馆、园为一体的数座博物馆正在加快建设。

今日之开封,战国时期大梁城的夷门仍在,唐汴州城的中轴线仍在,《东京梦华录》和《如梦录》记载的街角胡同仍在,北宋东京城“四水贯都”仍在。地下有揭示“城摞城”的古都城市考古遗址连廊,地上有千年中轴线、开封城墙和宋都水系三条文化带及四厢二十坊,驻足古城,仿佛穿越了时空。

今日之开封,没有沉睡在历史的温床上,重复着一再重复的话题,她带着悬河和“城摞城”的独特标识,带着大运河的人情味和火气,带着黄河特有的包容、坚韧和执着走进新时代,用新的语言讲述新故事,要为这个世界呈现一座器宇轩昂的古都范本,要为这个时代呈现一个别样精彩的文化之都。

标签: 范本古都 东京梦华录 如梦录 器宇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