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美丽乡村 颜值高 气质佳
还记得小时候农村老家的模样吗?
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每个人的心中都珍藏着一份故乡记忆的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景象,都那么令人神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迈进全面小康,开启乡村振兴,今日的河洛乡村已然发生了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变化。
7日,洛报融媒“总编一线行”活动,走进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区——孟津区,探访蝶变中的美丽乡村新面貌。
从“脏乱差”到“净绿畅”
黑亮的柏油路通村入户,不再是“晴天土、雨天泥”;经过“微改造”之后,农家小院白墙黛瓦、焕然一新,处处整整齐齐、亮亮堂堂;房前屋后入眼皆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舒坦……
“咱常袋镇马岭村,是十里八乡当之无愧的‘颜值担当’。”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其祥敢这么拍胸脯,自然有十足的底气。
不过,往前推几年,境况截然不同:村里的路不少是土路,房子一大半是红砖墙,这里一个牲口棚,那里一个沙石垛,空闲地上的荒草长得足有一人高……
探寻马岭村嬗变的“密码”,马其祥归结起来,就是孟津区委提出的32字工作思路——“村里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
近年,孟津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理念,坚持村庄、产业、土地、环境等“多规合一”,全面完善城乡规划、村庄规划等,力求在“一乡一韵、一村一品”中塑造多彩美丽乡村。
党员带头上,群众跟着干。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马岭村坚持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一盘棋、一条心、一家人、一股劲,统筹推进“垃圾清零”“厕所革命”“清违治乱”“一村万树”活动。一番“梳妆打扮”之后,村子彻底换了模样。乡亲们都说,环境好了,眼里敞亮,心里也敞亮。
从环境美到生活美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面子工程”,也关乎农民生活品质的“里子”。
过去,豫西农村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独有一个旱厕紧贴在“门脸”上,夏天臭烘烘、冬天冷飕飕,很不雅观、很不方便。
自2019年以来,马岭村一体推进改厕、改厨、改浴,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滋腻。走进村民张会敏家,旱厕改水冲,再贴上瓷砖,配好热水器,和城市家庭没有两样。“轻轻一按,哗啦一声,尽数冲走,夏天不臭,冬天不冷,而且随时可以洗浴,你说美不美?”张会敏喜形于色。不仅如此,家里的厨房下水道也直通污水管网,再配上电磁炉、燃气灶,彻底告别了蜂窝煤、柴火垛。
改厕、改厨、改浴的核心是污水处理。这些年,孟津以全域统筹、全域治理的思路,结合地形地貌、人口规模、聚集程度、区位条件等因素,构建了“一网一线一单元”农村污水处理格局。
其中,织好中心镇区“一张网”,将中心镇及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统一截污纳管,实现达标排放;穿好重点村庄“一条线”,将地势平坦、人口集中、相邻相近的重点村庄“穿点成线”,完善污水管网,接入处理站点;建好偏远村落“一单元”,对村民居住分散的山区村落,以一户或多户为单位,建设规模不等的三格化粪单元,对生活污水就地处理。
特别是,孟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对各镇间相邻的村庄集中建设污水处理站的模式,值得各地推广借鉴。据统计,目前孟津累计改厕5.2万座,铺设污水管网1266公里,镇级污水处理厂(站)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在80%以上,“污水靠蒸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从“高颜值”到“好气质”
美丽乡村,要塑形,更要铸魂。漫步马岭村,乡愁馆、家风馆、党建文化街、农耕文化街,亮点纷呈、应接不暇。
无独有偶。黄河边上的会盟镇双槐村,把传统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打造了记忆双槐、诗书双槐、水乡双槐主题游园,让优秀乡土文化春风化雨,浸润心田。
双槐村党支部书记庆会勋坦言,从乡愁馆的老物件,到家风馆的邻里故事,再到新时代的新思想,展示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乡亲都懂得感恩,都明白“幸福生活从哪里来”,一心一意听党的话,踏踏实实跟着党走。
孟津文化厚重,每一寸土地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当下,孟津以“老家老庄、老院老墙、老屋老房、老事老样、老物老墓、老爹老娘”“十二老”为切入口,力促农旅融合、搞活乡村运营,让更多传统村落像卫坡、南石山一样火起来。与此同时,聚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孟津乡村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
如今,在宜居环境和文明乡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乡贤踏上了返乡路,涌动起创业潮。马岭村兴办了6家企业,集体年收入过百万元;双槐的大米、酥梨、莲藕产业风生水起、享誉河洛……
就在前几天,国家正式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我们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十四五”,河洛乡村的幸福生活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