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率100%!松江依托“环大学城教育高地”打造“课后服务5+2”升级版
每周五下午4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二学生徐亚茹都会准时赶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为部分五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开启属于他们的课后时光。两个课时的趣味数学大挑战结束时,总有一些学生意犹未尽。而对于提前走上教师岗位的徐亚茹来说,课后服务的教学经历让她成长了很多,来自山西临汾的她甚至定下了毕业后留在松江任教的目标。
“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后服务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松江教育工作者在探索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尝试。而让大家感到欣喜的是,依托“松江环大学城教育高地建设”,用好用活大学优质资源,“课后服务5+2”升级版试行不久,便见成效。
目前,全区81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进课后服务民心工程,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100%,学生覆盖率100%,教师参与率99.76%。各大附校与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11所大学强强联手,边摸索边前进,走出了一条既有利于提升课后服务内涵,又能助力大学发展的共赢之路。
“在创新形式开展课后服务的大环境下,我明显感觉到了和以往过来上课的差别。”徐亚茹说,早在去年10月,她通过参加“春风育苗”项目进入上经贸大附校为孩子们上课。今年9月,学校全面推出课后服务后,不仅课程种类比过去丰富了,课程形式也变得多样了。就拿她所执教的五年级数学班而言,针对有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学校推出了“1对5”小组教学模式,即1名大学生志愿者教师带教5名学生,几名大学生志愿者教师还会在各个小组轮岗,让学生从不同的教学风格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老树开新花,结出新果实。附校与大学在课后服务上开展项目合作,一方面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另一方面能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接触到带有大学基因的优质课程。”据上经贸大附校小学部副校长孙燕介绍,“春风育苗”项目是大学和附校联手孵化的品牌项目,双方携手走过了5个年头,每年可为近30名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不少优秀实习生毕业后甚至凭借项目培养优势被学校录用。
该校七年级数学教师朱英就是从“春风育苗”项目中脱颖而出的教坛新秀。“本科学的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学的是统计与信息管理,早先并没有想过要当老师。”朱英坦言,“春风育苗”项目为她打开了人生规划的另一扇门,从实习生到正式教师,她与学生相处了四年,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坚定。
课后服务不是简单地解决孩子接送问题,而是通过提升品质,关注薄弱环节,补齐素质教育的短板。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引入大学优质资源,打造缤纷多彩的特色课程成为大学与附校强强联手开展课后服务的第一要务。
这学期,每周五下午课后服务时段,东华附校的学生们以年级为单位,走进东华大学开展“科普实践小先锋,东华大学快乐行”项目化实践活动。纺织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基地,学生们在红色教育、模拟法庭、科学实验、机器人体验、非遗文化感知等多种课后服务活动中体味学海乐趣。此外,学校还开设了“经纬织星”原创课本剧社团,以“整本书阅读”项目为基础,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在了解、感悟、演绎院士事迹的过程中树立远大志向。
“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趣味性与思想性兼具的高质量教学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加油。”东华大学教师严晨自附校建校伊始,就把办公桌搬到了附校,每周至少有三个工作日在附校办公,全身心投入到大学与附校合作办学共建工作中。剩下的一到两天,严晨再回到大学对接优质资源,为附校课后服务各类特色社团课程继续忙碌。
在松江各大附校,通过植入大学优质资源,高质量开展课后服务几乎成为共识。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课后服务融合为例,8所大学附校与11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牵手,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上开展深度合作,做强做大“大思政”教育。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依托东华大学,开展“红色经典系列活动进附校”课后服务课程;华政附校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邀请大学生志愿者走进课后服务课堂,通过“晓人大、晓法庭、晓辩论”等律政类特色课程,带领学生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并让学生在“普法小剧场”“法律小讲堂”“法律知识问答”“实战演练”等趣味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
“借助课后服务平台,大学与附校保持紧密联系、开展深入合作,既能促使大学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实现精准培养,又能促进附校完善教师梯队培养模式,加强特色建设。”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做好“环大学城教育新高地”建设这篇大文章,着力构建具有政治高度、教育温度、发展厚度、学校亮度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