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现身,新冠病毒“进化”了?免疫学专家:仍需要更多实验数据
当地时间26日,世卫组织举行紧急会议并发布声明,将最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B.1.1.529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OC),用希腊字母命名为“奥密克戎”。这一变异株最初在今年11月9日收集的样本中被发现,由南非首次报告。
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发布的报告,这一变种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上携带32种不同变异,而德尔塔毒株的刺突蛋白突变为16处。因此有人将奥密克戎称为“超级变异株”。那么这一新型变异株究竟有哪些特征?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副理事长王颖教授。
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与人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的关键蛋白,也是新冠疫苗设计和新冠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疗法的主要靶点分子。因此,刺突蛋白上出现的突变可能会改变病毒入侵细胞的特征,并且降低已有新冠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的保护作用,并使特异性中和抗体的疗法有效性降低。
携带32种变异的奥密克戎新冠病毒是否更具传染性,并且现有新冠疫苗的效力可能会弱化,成为关注的焦点。不过,世卫组织也表示,由于目前对这一新型变异毒株的病毒学特征还所知甚少,评估它是否更具有传染力或对疫苗的保护作用更具有抵抗性,仍需要更多实验数据。
王颖介绍,如果与其他被世卫组织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对比,奥密克戎株最接近阿尔法株。阿尔法株最早出现于2020年9月,由英国首先报告,编号为B.1.1.7,随后相继出现了贝塔株(编号B.1.351)、伽玛株(编号B.1.1.28.1)、德尔塔株(编号B.1.617.2),奥密克戎株的编号为B.1.1.529。溯源来看,阿尔法、伽玛、奥密克戎均归于B.1.1,其中伽玛株已经含有的不少变异在奥密克戎株并不存在,所以从序列分析结果来看,奥密克戎株更接近于阿尔法株,与目前全球主要流行毒株德尔塔之间差异也较大。
奥密克戎株被公布后,有人惊呼,这不是“变异”,而可能是“进化”。实际上,虽然奥密克戎株的刺突蛋白变异远远多于德尔塔株,但从病毒整体来说,没有达到“进化”的程度。如果将新冠病毒比作一条手链,手链上的每颗珠子都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当把珠子放大,就会发现每颗珠子都是由四种碱基紧密排列组成的。新冠病毒这条“手链”有29903个碱基,奥密克戎株和标准株相比,有30多个碱基发生了变异。王颖说:“相对于新冠病毒所含有的全部碱基数,这个比例还是很小的。”因此,在尚未获得足够的病毒学和流行病学数据时,就开始惊慌,也许为时过早。
据报道,新型变异株奥密克戎株也许是从艾滋病患者体内进化而来,有没有可能受到艾滋病病毒的影响?王颖表示,没有数据证明奥密克戎株和艾滋病病毒(HIV)之间存在直接关联。更大的可能是,由于艾滋病人免疫力低下,体内病毒大量复制,病毒复制错误比例更高,从而更容易产生突变。有专家预测,晚期艾滋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新冠病毒突变株可能成为病毒突变的一个新的来源,至于是否会成为“变异病毒的工厂”,则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数据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