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共·生》中国风混搭以色列元素-“兵马俑面具之下,是流动的生活日常”
见习记者 王 琛
灵感始于兵马俑的《共·生》,是中国风混搭以色列元素的“混血儿”;缘起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遮住眼睛看到你》,发出了有关人生的深刻叩问。在全人类的议题面前,不同地域的人们,选择用舞蹈相连共生,试图解答生命的困惑。
现代舞作品《共·生》昨天和今天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上演,演出由上半场的《遮住眼睛看到你》和下半场的《共·生》两个作品组成。
从兵马俑而来的灵感起源
《共·生》的编导是以色列传奇舞者艾姚·达东(Eyal Dadon),曾效力于以色列三大现代舞团之一的基布兹(Kibbutz)现代舞团,在2014年被授予“年度最佳舞者”奖项。2016年,受邀担任贝尔谢巴舞蹈剧院的艺术总监,在那里,他成立了自己的舞团SOL,以其独树一帜的“黑色幽默”风格在编导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5月,艾姚·达东来到中国西安,作为最平常不过的游客,打卡了当地几乎所有著名的景点,他去了博物馆、登了城墙、看了兵马俑,还听了秦腔,学写了毛笔字。你以为他只是走马观花看看风景,不,舞蹈家从不放过任何可能起舞的idea。数月之后当旅途结束,以兵马俑为创作原型,由以色列SOL舞团和北京9当代舞团合作而成的舞蹈应运而生,这部融入了艾姚·达东旅途见闻的作品取名“DU-K”,是希伯来语“共生”的缩写,故中文名为“共·生”。
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带给艾姚·达东诸多震撼,但他试图用轻松、现代的方式在舞台上解构历史的厚重,比如在他看来,兵马俑可以不用一直站立,他们也可以办个party,在守卫的职责之余放松下来。
于是舞者们起初跳着相同的动作,随后又各自分化出不同的场景,他们争吵、沉默、对峙、拥抱……不停有人上场、退场,那些生活化的历史好像穿越时空被搬上舞台。在兵马俑面具之下,是流动的生活日常,这便形成了共生之景。
在中外舞者同吃同住的三个月排练期间,他们曾共同经历了一场地震。高层的震感很明显,艾姚·达东甚至连鞋都没来得及穿,直接跑到街上,随后被大家相互拥抱后的那句“朋友,你还好么”治愈。真实地经历了一次困境中的“共生”,情感和默契得以更浓厚地交织在舞蹈动作中,突破语言的障碍,用独特的视角贯通着古今与中外。
由“镜花缘”重启的眼睛之旅
来自北京9当代舞团的编导詹骊带来的《遮住眼睛看到你》,则是一个关于眼睛的奇幻故事。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镜花缘》中描绘了一个“深目国”。那里的人们眼眶深陷,总举着一只手,手上生着一只大眼睛,如果想看上面,就手掌朝天;如果想看下面,就手掌向地;想看前后左右,也十分灵便。
《镜花缘》作者李汝珍善于运用幽默的笔调、夸张的描绘,表面是虚幻烂漫、天马行空的世间万象,实则通过这些进行隐喻反衬,在万般异象中追问人性中最深最根本的问题。编导詹骊也希望通过李汝珍夸张的基调和反讽的手法,抛出一个思考:遮住眼睛后看到了你,你是谁?你是什么?是更意象还是更真实?
于是舞台上,演员在极简的布景中,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遮住眼睛后看到的世界,面对内心与外在的世界,如何去认知,去平衡,演员甚至和观众互换角色,引发共振。詹骊说:“作为编创者,我热衷于探索非传统形态却充满想象力与真实能量的肢体之美,这也许是置身现代舞世界的一种自然的追崇和反叛。我期待着通过肢体不同质感的呈现,去创造一个只能在剧场才能感受到的奇妙感。”
是的,不论是缘起于兵马俑的《共·生》,还是缘起于《镜花缘》的《遮住眼睛看到你》,都只有在剧场才能感受到其中滋味。所以,到剧场去吧,和全场无数个“你”一起,获得心灵上的“共生”。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