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做细社会救助“一件事”,长宁区构建“数智救助体系”
长宁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做实、做细社会救助“一件事”,数字赋能社会救助,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华阳路街道
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做实、做细社会救助“一件事”。目前,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各类事项由100个业务环节减少至约80个(减少20%),预计可减少办理时间超30%,需提交的各类证明材料减少约 40%,切实减少居民多次办理各类社会救助事项的跑动次数,让困难群众在申请社会救助时更加高效便捷。
着力拓展服务半径
不断完善“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立“新微智谷”科技孵化园、联通大厦营业厅区、中山公园凝聚力工程博物馆3个自助服务专区,华阳党群服务中心“一键延伸办”远程直办点,以及多媒体广场“凝·空间”手机帮办点,创新推出便民服务举措“5Gpad上门办”,为高龄、残障人士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上门服务。
着力打造特色工作
承接长宁区“社区救助顾问”制度试点和“社区云+精准帮扶”试点等项目,建立“1+4+21+X”特色服务体系,探索出以“政府+专业机构”为主体、以“整合+链接+陪伴”为核心的帮扶模式。
着力畅通宣传帮扶渠道
重点加强对“离群困难群体”的关注,在大厅设立“全程网办规划咨询区”,配备“数字体验官”,设置“一网通办”政策直通车展示架,配备帮办员指导居民尤其是困难老年人、困难残疾人实现网办。开展微课堂服务,星之辰志愿者服务队进社区、进楼宇、进团队、进千家万户开展“一网通办”、社会救助“一件事”宣传活动。
着力加强业务培训
针对《社会救助“一件事”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改革工作方案》和其他相关文件开展专题学习,分类梳理惠民政策。在参加市级线上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工作人员小组培训,提前适配模拟操作。
天山路街道
坚持“主动排摸、应救尽救、及时救助”的原则,对接大数据平台,充分运用“系统排查+上门走访+网办申请”,为困难家庭帮扶提供新路径、新模式,提升兜底保障水平和救助服务层次,提供更具针对性、及时性和专业性的救助服务,努力实现“一网通办”与“社会救助”集合效应最优化。
帮办服务“要加码”
自社会救助“一件事”上线以来,天山路街道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配套推出“加码”服务,如“天天帮办”上门服务、“帮侬一把”公益服务等,让辖区有救助需要的居民生活更便利、感受更暖心。作为社会救助“一件事”配套服务,“天天帮办”小队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持续开展上门帮办、入户送证等服务,做到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
帮办服务“送上门”
日前,社区救助顾问在日常关怀中了解到辖区居民徐先生家庭存在申请业务等一系列困难。今年58岁的徐先生,一年前查出尿毒症,长期住院致使其无法正常生活,爱人因患有肢体和视力残疾,生活十分不便,困难接踵而至让徐先生一家举步维艰。
为让徐先生得到及时的救助,社区救助顾问会同街道“天天帮办”小队主动上门,通过随身携带的PAD移动端,在社会救助“一件事”界面为徐先生家庭申办相关救助业务。
“一网通办”社会救助“一件事”包含各项救助业务,申请人只需填写一次个人信息,就能根据自身情况获得相应的救助服务,既提高了救助效率,更避免了多次受理、重复录入等问题,实现事务“集成办”“极简办”。
帮办服务“有特色”
天山路街道联合第三方机构全新升级“帮侬一把”服务,为居民的生活增添更多暖心帮扶。
其中包括针对低保、低收入、因病支出型贫困、特困家庭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文体活动等服务,通过组建“老伙伴”志愿者队伍,开展“伴侬行”“陪侬乐”“帮侬付”“谢谢侬”系列关爱贫困老人志愿活动。
推出“关爱辅助社区大重病人员”项目,为社区内患有恶性肿瘤、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症等疾病的大重病人提供多元化的线上线下服务。
程家桥街道
聚焦困难群众办事中“材料多、事项多、头绪多、跑路多”等问题,打造一支由居民区救助顾问、受理中心救助顾问携手组建的社区帮办小分队,依托“一网通办”平台,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开展社区困难群众帮办服务,为一户户困难家庭解决燃眉之急。
“一件事”的事前宣传及线上申请
家住程家桥街道机场新村的乐女士(化名)身患重疾,医疗费支出巨大。社区救助顾问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为其宣传救助政策,了解到乐女士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660元,人均财产低于5万元,除了有大额医疗费支出,还要承担儿子的教育费用,初步审核该家庭已符合“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准入标准。为了让乐女士减少跑动次数,帮办小分队在宣传走访时,协助乐女士完成了社会救助“一件事”的线上申请。
“一件事”的事后审核及线下办理
随后,由受理中心通过“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信息系统”打印《社会救助“一件事”基本信息填报表》,对其提供材料进行预审核,在满足基本申请条件后,再通知乐女士携带上相关必须材料完成“线下办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乐女士的来回办理次数,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起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