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这位犹太摄影师留下的部分珍贵影像今“回家” 张张都是“美的定格”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经历都发生在上海,每当想起上海,我总会喃喃自语,这是一个如此特殊、充满活力的城市,我仿佛能看到她缤纷的色彩,闻到她丰富的气味……”在沪生活30余年的犹太摄影师沈石蒂生前接受以色列主流报纸《新消息》报采访时曾如此表示。如今,他在上海拍下的近600张照片回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上海。
11月24日,犹太摄影师沈石蒂的作品和史料捐赠仪式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办。活动现场布置的两个展柜里,陈列着沈石蒂拍摄的摄影作品和其他一些遗物,让在场观众回到那个战争动乱下依旧积极自强,充满活力的年代,重温老上海旧时风华。
部分照片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上色技术,使照片中的人物更加鲜活
玻璃底片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有说不完的故事,沈石蒂和上海也有道不完的情谊。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犹太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经商落户。19世纪以来,有塞法迪犹太人来到上海经商,后有东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经哈尔滨来沪,其中就包括沈石蒂一家。上世纪20年代初,沈石蒂来到上海后,因机缘进入摄影行业。精于对表情的把握、光线的运用和着色的技巧,让沈石蒂开创了独特的肖像照艺术风格。“沈石蒂尤其擅长一边和入镜者交谈,一边尝试各种道具和视角,以捕捉人物最真挚生动的一刻”,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向东方网记者介绍。当时,上海的普通百姓、社会名流、外交使节、商贾名流、无不慕其名前来,在沈石蒂的照相馆记录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这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以及国际象棋大师。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遭受德国纳粹迫害的中欧犹太人逃往当时全世界唯一敞开大门的上海避难。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和战乱动荡中的中国人民结下守望相助的情谊。“沈石蒂的摄影作品展现了中以人民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交往历史的一个方面,是中以人民共同记忆的一个部分”,陈俭馆长补充道。
在上海生活的30余年间,沈石蒂先后开设并经营了4家照相馆,一直经营到1957年,拍摄中外华洋人肖像照片累计达两万多张。在上海,他遇到了自己的爱人——一位叫Nancy的中国女孩。沈石蒂也是最晚一批离开上海的犹太人之一。回到以色列后,上海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在以色列看到中国留学生,就会把他们邀请到自己家里做客。1986年,沈石蒂在以色列去世,没有子嗣,全部遗物由他的继子摩西·德克斯勒保管,其中包括从上海带回的照片。
今年10月,以色列驻沪总领事爱德华回到以色列,接受捐赠给上海的逾千件沈石蒂摄影方面的作品和史料,并决定将这些作品和史料永久捐赠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其中包括照片597张、普通底片391张、玻璃底片40张,还有文件、报刊等18件。“沈石蒂回到以色列后,经常回忆起在上海的日子,他热爱上海,更热爱上海的人民,他说这些照片讲述的都是上海的故事,应该归还给上海。以色列领馆很希望能帮助沈石蒂完成他的这个心愿。”以色列驻沪总领馆官员如此表示。
2011年,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微博晒“老照片”寻人,以色列《消息报》对此进行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照片在国内曾于2011年10月在微博上寻找相中主人。24小时内,仅其中一张老照片就被转发3000多次,评论达到上千条。“美的定格”、“朴实的华贵”,是对这些照片的热评。2012年6月,在沈石蒂当年开设照相馆的原址(南京东路171号美伦大楼)举办“上海方舟——以色列摄影大师沈石蒂老上海人像展”,短短40余天的展览就吸引了46000多名游客驻足。2013年,《瞬间永恒:沈石蒂摄上海华洋人物旧影》新书发布。
随着沈石蒂作品和史料的“回家”,上海观众将有机会重温那一个时代,人物的浮沉,往事的起落,历史的变迁;不变的,是人的情谊,是上海这座“东方诺亚方舟”与犹太民族之间道不尽的历史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