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来源: 东方网 时间: 2021-11-19 11:01:52

让青少年学生近距离感受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他们才能深刻理解劳动价值。近日,“百名劳模进校园与学生结对教育活动”在沪上各大中小学校启动。让劳模走进校园,让学生走近劳模,在广大学生中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由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市教委与市总工会合作推动百名劳模进校园的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次,也是上海大中小学落实劳动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载体。

近年来,上海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命名了68家市级劳动教育基地和155个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还设立了上海市劳模协会工会管理学院劳模学员分会(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工匠馆、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徐虎(青少年教育基地)、吴尔愉(劳模创新工作室)和陶依嘉(劳模服务创新工作室)等首批17个劳模育人实践基地。

这一系列“展现劳模风采,弘扬劳模精神”的“大手笔”,已经产生并将连续产生示范效应、激励效应和辐射效应。

劳动模范,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一个闪光的荣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上海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他们是上海的骄傲,是模范践行“上海城市精神”的好榜样。如今,涌现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第一代劳模已经进入了晚年,其中有几位已经离世,似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他们曾经为上海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建立的卓越功勋。他们共同铸就的那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他们的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样,是值得上海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好好记取和学习效仿的。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劳动者,走近劳模,学习劳模和不断发扬光大劳模精神,“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很有必要。这是因为,七八岁、十几岁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最佳时期,这个时期所学习和所感受到的劳模事迹和劳模精神,往往印象深刻,将牢牢地印刻在他们的心中,长久乃至终生地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并于日常的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将劳模精神化作激励和鼓舞自己学习进步的动力和励志成才、报效社会的榜样。

回想起50多年前笔者本人就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曾经常翻阅父亲订阅的《支部生活》等报刊杂志,从中知晓了一个个劳模的名字和事迹,其中有“心贴布、布贴心”的杨富珍、裔式娟、黄宝妹,助人为乐的三轮车夫程德旺和客轮服务员杨怀远,“灯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蔡祖泉和为造出万吨水压机和造出国产氧气瓶立下汗马功劳的唐应斌、孟德和,创造断肢再植奇迹的陈中伟,还有堪称“上海时传祥”的环卫女工马秀英,以及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嘉丰精神”的嘉丰棉纺织厂先进班组和造出无缝钢管的上海异型钢管厂等劳模集体。

距今不觉已过去50多年了,但笔者直到今天,依然还能不太费劲、比较清晰地将这些老劳模的名字和事迹一一回忆起来;这未必是笔者本人的记忆力多强,而是学习劳模事迹“从娃娃抓起”所能产生的长久效应。而上述这些老劳模,有的至今仍活跃在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舞台上,比如“双百”英模人物之一、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黄宝妹、杨怀远等。

相信伟大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们的传奇故事,一定能够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感受榜样力量、体悟匠心,深刻认识劳动的价值与劳动者的伟大精神,真切的体悟和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萌发起学习劳模,将来工作后也要像劳模们那样,辛勤工作,诚实劳动,创造性地追求一流业绩,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矢志奋斗,人人争当劳模,进而让伟大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青少年一代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永放光彩。

关键词: 精神 劳模 工匠 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