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吃下“定心丸” 敢于投资创新
2020年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面向未来提出五个“新”的期望要求,为浦东和上海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指明着力点和突破口。今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
一年过去,浦东在打造引领区方面有哪些成绩,企业有哪些感受,未来又有哪些期许。华领医药董事长陈力和复旦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卢华博士作为亲历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的嘉宾和专家,近日畅谈“引领一年间”的感受。
创新是核心关键词,地方立法为市场主体松绑
过往31年,浦东持续推动改革开放,打通理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堵点难点。《引领区意见》正式公布后,面向新的历史征程,中央要求浦东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特别是要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卢华说,在过去的一年间,看到浦东最大的“闪光点”之一就是“创新”。“创新这个词变成了核心关键词,而且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并形成了一整套越来越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年以来,先后已经有一批新设的浦东新区法规落地,“小快灵”地方立法为市场主体松绑。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落地实施,紧紧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进行系统性改革,企业进入相关领域经营不再需要繁复的审批许可。
“由法治引领来打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充分利用了浦东的立法权,从对接国际的这个角度出发,方方面面逐步完善我们的自主立法,推动制度化的改革。”卢华表示。
陈力创办了华领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目标是做“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药”,造福广大中国糖尿病患者,并走到了全球“首创新药”上市的最后一步。《引领区意见》发布后,他第一时间研读,而一年来的变化也让他在浦东创新更有底气。
一批法律法规的出台,陈力认为这如同给企业吃下了非常有效的“定心丸”,“和药监局部门建立的联接制度等,给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红利,让做创新的企业敢于投资,放心投资,大胆工作。”
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期待吸引更多英才
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就把“高科技先行”战略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正是因为有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重点环节上一一布局。
打造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让浦东抓住了通往世界级科技前沿的“窗口期”。作为“创新药”界的资深人士,陈力说,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立,必须提升原创能力,打造集聚效应。“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在浦东落地,已经让我国的结构生物学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聚集不同的机构,形成良好的产业环境,浦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引领未来,绕不开“人才”两字。浦东在全国首推针对外籍创业者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一改以往来华创业者在未成立公司前,只能通过旅游签证短暂停留的局面。
前不久,浦东刚刚公布了《浦东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十四五”规划》。张江科学城作为全市科创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计划将在未来5年以人才集聚为首要任务,同时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打造数字硬核产业,营造品质生活环境,从而实现科技、产业、城市有机融合。临港新片区则将更好地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不断开展制度型开放试点,目前已有先期成果。这一南一北两张牌,构筑起浦东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框架。
卢华说,浦东新区是要在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包含了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这样的两个开放和改革的引领区,要更好发挥这两个区域在开放和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对于“引领区时空”下,如何广纳英才?卢华建议可以提出更多有利于青年人才引入的政策。比如设立人才的专项,能够更多支持青年人来浦东创业创新等。“浦东把创新驱动放在非常核心的地位,人才就是核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要打造一个适合青年人才工作、生活的集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