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把关让冷链防控不“掉链”
目前,国内疫情形势仍严峻复杂,除了已知的“旅游团”传播链,多地还出现了源头尚不明确的零星疫情。值得注意的是,大连仅5天就新增100例感染者,其中多人为冷库员工。如何守住进口冷链的安全关,又一次成为社会的普遍关切。
新冠病毒喜冷好湿,国外疫情持续肆虐,导致进口冷链成为高风险点。此前发生的数起本土疫情的溯源调查结果也佐证了,新冠病毒能够通过冷链运输途径实现远距离传播。着眼于此,相关部门以及许多港口城市都发布了技术指南以及工作方案,全力降低新冠病毒“借链而入”的可能。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必须进入首站定点冷库,批批检测、件件消毒方可出库,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证明的,一律不能上市销售……纵观这些规定,不可谓不严格不细致,但最终还是防不胜防,漏洞究竟在哪儿?
尽管有很多疑问待解,但从已知信息来看,一份进口食品需要经历生产、物流、仓储、经营等多个环节,其间涉及的主体十分庞杂,新冠病毒趁机而入的机会本就不少。而近年来,冷链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安全检疫、生产管理等方面没有及时跟上。就拿装卸来说,许多地区的工艺较为落后,各类冻品需要装卸工人手工掏箱,再用叉车转移至冷库储存,人员感染风险被进一步加大。“疫时方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控病毒,但能否不打折扣地执行到位,取决于链条上的每一个人。总的来说,行业自身特点以及运行机制上的人工操作环节,潜藏着疫情传播可能。以此为抓手,相关部门要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优化防控方案,通过升级设备等手段,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风险。新冠病毒的“容错率”几乎等于零,这也要求那些必须人工操作的部分,从业者要以对己对人高度负责的态度,百分百落实防疫规定。
与此同时,科研部门也需要加大对新冠病毒冷链传播相关问题的研究。基于对冠状病毒的知识积累,以及近两年的摸索,我们对于常态环境下的新冠病毒传播路径和防控要点了解得相对充分。相比之下,冷链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的时间究竟多长?可以引起传播的外包装浓度是多少?传播方式是吸入还是接触?将诸如此类的问题研究清楚,防控方案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冬季防疫大考就在眼前。与去年不同的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传播力更强的德尔塔变异株。加强攻关,不断深化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更加有针对性地完善防控方案,才能确保冷链防控等关键环节不掉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