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探索城乡融合 夯实一体化基本盘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心。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在长三角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城乡壁垒正在不断被打破,融合先行正成为大势所趋。江苏为此进行了诸多探索。
夯基础,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我一直想到红窑镇云锦、金鸡坨景点玩,可惜不会开车,坐公交车又太麻烦,所以一直没来。现在好了,坐上旅游直通车就直接来。”涟水县涟城街道东门社区的乔女士说。去年8月,淮安市涟水县首条乡村旅游直通车开通运营。坐上这趟车,游客可乘车自涟水五岛湖4A级景区出发,沿途参观红窑云锦文化展示馆、红窑镇金鸡坨生态农庄等乡村旅游点,全程41公里。
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是基础。江苏不仅完善自身的城乡公交网路,更积极参与疏通长三角的公交网。今年3月,徐州市睢宁县正式开通徐盐高铁睢宁站至安徽省灵璧县高楼镇省际毗邻公交,沿途设15个站点,满足了两地居民的出行需求;2019年6月,昆山跨省毗邻公交C6线开通,居民下车就可直接换乘上海轨交17号线,进一步方便了昆山、上海两地市民出行。
今年,《江苏省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正式发布,提出到2023年全省将基本建成“畅连城乡、便捷高效、智慧安全、便民惠民”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体系,市到县公交通达骨干网络初步构建,县域“主—干—支—微”功能型城乡公交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融合远不止在交通一个领域。为解决地域差异性带来的师资不平衡问题,今年3月,徐州沛县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开课,并应用互联网,让中心校带教学点、城镇校带农村校、强校带弱校;通过远程授课,让不同学校学生实时互动交流,同步达成课堂学习目标。为有效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仪征市“四个创新”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县管乡用”,成功招聘4名医技人员。为健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镇江开展文化广场建设提升“新三年行动计划”,布局建设一批街头巷尾的公益性小剧场,实现“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同时扶持一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示范单位,带动公共服务整体提升。
推动城乡要素加快流动,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接轨,基础设施加快联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9:1,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省份地位进一步巩固强化,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畅渠道,让人才“活水”自由涌流
城乡融合不仅是补足农村发展短板,加快乡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是进一步推动区域资源整合,一体化开发。这其中,人才是“活水”。
为推动人才在城乡之间自由涌流,省人社厅会同省教育厅联合发布江苏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科学确定基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使用标准,起到引导和保障作用。
江苏规定,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均设置为定向岗位,坚持按需设置、动态调整,不受结构比例限制。岗位设置时,打破高、中、初级结构比例限制,由各地自行确定,其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定向评价是为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制定专门的评价标准,改变了以往基层事业单位人才和其他事业单位人才同场竞技、同一把尺子衡量的办法。
县域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最能体现城乡融合的程度与水平。身处宁锡常接合片区,溧阳为对村集体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乡贤、企业家、退休返乡人员等群体赋予“新村民”资格及相应权能,实施新一轮“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乡土专家180名,包括“青蛙王子”罗子攀、“探路羊”费婧在内,回乡创业的溧阳籍大学生超过800人。
自2013年实施“定制村干”培育以来,苏州太仓市已累计培养5届超300名“技术型+管理型”定制村干,其中一半以上已毕业在村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人才支撑。太仓为人才量身定制基层党建、农业产业、环境整治、社会治理、乡村文化5大类实践锻炼岗位;建立轮岗锻炼制,调整分工、轮岗交流,提高定制村干全局工作水平。
江苏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和基层成长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和教科文卫体等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实施“定制村干”培育工程,依托涉农院校开展订单式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培养。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政策向基层一线倾斜,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土人才。
提品质,共享繁华留住乡愁
城乡融合,“融”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技术,更是乡村品质。提升乡村发展品质需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民素质,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我们每年调到上海市场的猪,大概有30万头到40万头。我们还与叮咚买菜以委托加工的形式形成长期合作,目前每天约有10万盒鲜猪肉通过叮咚买菜APP在上海、江苏两地线上销售。”说起城乡融合的感受,江苏百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开荣说,“变忙了!产量由过去的日产1万盒,扩大到将近10万盒。后期我们还将改造出一条10万盒的生产线,满足市场需求。”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是城乡融合的“主引擎”,近年来在江苏大地上“处处生花”——
泰兴瞄准“长三角之胃”区域发展目标,向鲜食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打造“卤味”“快食”“面点”“果饮”四大产业集群,全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盐都围绕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城郊都市农业,建立了1.6万亩上海市外农产品主供应基地,设立了29个农产品直销窗口;沪苏跨区域合作、总投资700亿元的长三角康养基地项目落地东台,在苏沪两地政策叠加下,东台以健康服务业为核心,在“医、养、游、健、学”等板块抢滩布局……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深刻改变着县域发展的格局,也助推了乡村品质的提升。
每到开镰季,就是无锡惠山区玉祁街道黄泥坝村的最美时节。这个被称“四千四万”精神发源地之一的省文明村、生态村,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位于锡常两市交界处的“香耕时节”田园慢生活休闲示范区。
“这是与毗邻的常州武进区横林街道庆丰村、卫星村共建共享的项目。”黄泥坝村党总支书记张小强告诉记者,黄泥坝村老村换新貌,“房前屋后绿荫匝地整饬如新,村里还投入千万元修好3条主干道,头一回装上了红绿灯,许多党员和村干部轮流上路执勤、维持秩序。村民们和城里人一样在茶余饭后跳广场舞、散步遛狗,村庄里的新生活也提升了大家的文明程度。”
在江苏,像黄泥坝村一样的美丽乡村逐渐让村民“向往的生活”变为现实。自2018年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江苏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将现代融入村庄、为人们留住乡愁,“新鱼米之乡”尽显宜居之美,一幅既富又美、诗意栖居的时代画卷,正在江苏农村徐徐铺展。(本报记者 颜颖 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