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聚焦 >

美好点亮家园丨社区微改造,成就嘉定菊园新区居民“大幸福”

来源: 上海市民政局网站 时间: 2021-11-05 05:00:53

在上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现场推进会召开之际,为更好总结各区创新经验,将参与式社区规划引向深入,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到实处,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推出“美好点亮家园”系列报道,一同感受“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火热氛围。

嘉定区菊园新区作为上海市首批“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街镇之一,紧扣“科技菊园、品质菊园”的发展目标,打造绿色、活力、共享的新空间新家园的规划愿景。


由于菊园新区不同社区的地理位置、分布资源不同,各社区居民功能需求并不相同。“社区微改造”项目作为配套社区生活圈建设,提升居住小区品质,从最小处着手,聚焦居民身边需要解决的问题、困扰甚至难题着手,引入了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居民全过程主动参与,提出“金点子”,对家门口、小区内的一些不合理的、老旧的、损坏的公共资源,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翻新,注入艺术色彩美,使之再利用、功能再优化,满足居民的社交、休闲、健身、学习等各类需求,使其“变废为宝”,变成居民所需。

社区微改造项目的实施,旨在激发社区活力,促进公众参与,探索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参与式社区规划与社区协商治理、民生服务保障等工作协同推进,实现社区治理的全面提升。

管家先行,组建智库

建立社区议事协商机制

针对社区参与有意愿缺渠道的问题,首先就是搭建基层协商议事平台。新区以四个社区党委为“总管家”,社区党组织为“大管家”,各区块为“小管家”的区块全域治理新模式,合理划分社区区块微网格,每个区块落实一名区块责任人,成立区块由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党员代表、条线协管、社区民警、党小组长、兼职委员和居民代表等组成的“智库”治理团。“智库”治理团定期邀请区块内居民召开社区联席会议,共商共议网格内各类事务,确保“有事大家商议,问题大家解决,小事不出块,大事不出社区”。由此打通了社区居民的需求表达渠道,形成多方协商沟通的平台。

鼓励参与,规划愿景

形成社区焦点核心议题

一方面通过开展社区愿景规划论坛,通过活动收集到了居民眼中的“社区黑洞”“社区资源”“社区蓝图”,经过梳理,产生了社区公共议题和居民需求的项目。论坛虽小,却让参与者亲身体会到参与社区规划的意义与成就,这种参与式的社区规划讨论,不仅能够加强居民间的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让居民更多地站在社区的角度思考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随机对辖区居民发放社区需求问卷,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开展服务的需求情况,为社区调研报告及社区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最终确定了居民最迫切解决的议题清单,包括如增设小区内活动空间、改善绿化环境等,并作为微改造的出发点。

注重过程,共商共决

实施社区改造方案

聘请专业社区规划师组成的项目设计组,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参与式规划的思路。通过前期调研收集的居民心声,作为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

每个社区微改造方案设计都会经历“社区调研—居民访谈—多稿设计—居民参与设计—方案调整—联席会讨论—方案优化—公众咨询—方案修改—联席会讨论—方案公示”等诸多环节。设计组巧妙地化问题为契机,充分把握这个“过程机会”,发动大家对于公共空间展开关注、思考和展望,使社区微改造成为重要的公共符号深深植入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中。

赋能社区,激发活力

提升居民参与能力

首先,以兴趣爱好为纽带,对社区居民进行再组织和再培训,挖掘社区能人。通过组建社区学堂,进行培育,社区自发形成各类社区自组织,不但提高了居民素质,促进了居民交往,也挖掘出众多社区人才。居民自主创作融入社区特色的工艺品等作品也相继涌现。

其次,是赋能。要想真正让居民参与社区发展,除了关注他们的参与意愿,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其参与能力和参与习惯。例如,通过举办“微改造工作坊”,向居民教授基础的空间知识、尺度概念以及公共空间的意义,并带领他们亲手设计和搭建公共空间模型。通过跨越个人和家庭的团队合作,居民在公共空间的设计碰撞中进一步学会了换位思考,以及面对分歧时如何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由此提升了参与能力,也逐渐唤醒对邻里和社区的关注和再认识。

党建引领,汇聚合力

共同缔造社区愿景家园

以“一家亲”区域党建共建联合会为引领,让区域资源互联、互补、互动,微改造过程中邀请江南建筑设计院、上海广境规划设计公司进行设计研讨、惠和种业进行种苗培育指导等,为社区微改造项目提供多方位资源支撑。

在实施过程中,把社区微改造作为社区记忆的传承,鼓励居民亲手参与实施改造,使曾经乱堆物、乱种植的空间变成一米花园由居民共同认领、改造好的小公园绿植得到了小朋友的认领养殖并撬动开展了一系列亲子活动、暗淡的广场转变为热闹的活力空间等等,曾经匆匆而过的行人现今也不时驻留,欣赏和回味这片社区独有的风景。

微改造后焕发新面貌

新区通过“微改造”,完成23个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和修缮工作,也挖掘和涌现出了一大批社区能人。这些家门口的微改造,居民们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比如,嘉宁坊小区把闲置的垃圾箱房改造成了居民议事点;北水湾名邸小区把一楼的架空层改造成了亲子活动室和花草坊;住友嘉馨小区把单一功能的小广场改造成了色彩亮丽、景观别致的多功能休憩广场……嘉富小区开展了幸福弄堂的微改造,原来是乱堆物、乱晾晒的一个区域,居民动手改造成了种植花果蔬菜的“一米花园”,又嵌入了一些休闲椅,可谓“一举两得”。既解决了底楼杂乱无序的问题,又给小区增添了一处休闲花园,激发了公共空间活力。

创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方式

通过社区规划师、社区的共同努力,辖区居民参与社区规划的意识不断提升。社区调研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从基础数据统计到深入居民访谈,再到社区愿景论坛,都是让居民说,说问题、说愿景、说资源、说项目。居民在愿景论坛中描绘出的社区美好场景,体现出居民对社区规划的深刻认识,更是激发居民共同解决小区问题提升自治热情的过程,让空间生产的过程变成地方公共事务的培育过程。

拓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深度

参与式规划调整了以专业和政府为主体的习惯,更加注重无声者和弱势者的需求。社区居民成为真正的规划设计者,用居民擅长的方式,让居民能真正深入参与讨论过程,成为方案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社区规划师从专业的指导、服务角色,转而和民众站在同一水平,对等对话、等值贡献,产生共学、共知、共感,乃至于共做、共成。社区微改造调动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使其能持续参与社区公共议题讨论和社区难题化解,最终形成事由民议、策由民定、难由民解、责由民担、效由民评的长效机制,推动家园意识形成,有效提升社区品质。